如何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效率
2017-05-2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所关心并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问题。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这里再来谈这个问题,就总有避轻就重的感觉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让我一意孤行地要来作这个论文,是因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这些肤浅的认识,一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二是来自于与同行就这个问题的探讨,三是来自于对本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谈到的低效现状、原因分析以及改变现状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如果把本文所谈到的低效现状及原因分析当作普遍性来论述,就会使本来光明的语文教学前景蒙上“黑暗”的阴影,并把我误当作《伊索寓言》里的苍蝇,狂妄而没有自知之明。愚以为,要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综述
1、课堂教学任务的封闭、单极化现象
(1)以教材为立意式。此种课堂以为“教材”即是教学,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学好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以写作归宿式。此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文章的明线与暗线,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一课典型的双环结构,即行踪线索:出门—荷塘途中—荷塘凝望—忆采莲盛况—归来;情感线索: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暂得超脱—超脱不得。然后就叫同学摹仿这个双环结构,在课堂上也写这样一篇类似的写景抒情的文章,这一课就算结束了。而这一课所描写的美景学生没有去欣赏,美景中所蕴含的情思也没有让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巧妙运用没有让学生去揣摩。这就是典型的以写作为归宿的教学。
(3)以考点构架式。此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某些名校奉为经典的高考秘诀,我也曾一度作为课堂教学的圭臬而引以为自豪,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应对考试,尤其是应对中考、高考中也确实有一定的成效。
2、课堂教学结构的格式化现象
当前影响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分析式教学法。所谓分析式教学法,就是脱离课文语言实际架空分析。其结构一般表现为,分析时代背景,分析结构层次,分析中心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这种分析式教学方法成了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有的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分析课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得体无完肤,真不知道语文教学是什么时候走上了“分析课文”的道路?现在的阅读分析教学真有点像医学上教人体解剖学,解剖段落层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内脏,解剖写作特点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经络。解剖来,解剖去,只见筋骨,不见血肉,只见死人,不见活人。课堂这么宝贵的时间不指导学生读书,却在课文里干巴巴地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怎么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结构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
三是练习式教学法。即整节课做练习、做考卷,教师不加指导,不加点拨,放任自流,亦称“满堂练”教学法。这样的“满堂练”实际上是“满堂灌”。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选择,不进行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练,是一种盲目的练,是一种轻重不分的练,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上述三种,一言以蔽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成为普遍存在的倾向。如此教学,何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的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任务的封闭、单极化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对“读写结合”的浅表理解,也有对进行素质培养的阅读教学能否应试的困惑。但是,如果撇开高考制度不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阅读教学过程的封闭、单极无序。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尚未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人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国家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明确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列提出,而且对“阅读与鉴赏”的内容进行了原则性的界定。如:“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等等,可见,阅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被学生所掌握,而不是作为写作的附庸。当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一确是不容置疑的。
(2)尚未摸索出阅读教学的科学规律。心理学家把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叫做能力。阅读能力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其基本功是理解与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阅读的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读者就必须具备分析、综合、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如此复杂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观规律的,它的内核也是有等差级别的。正因为我们有的老师,包括我在内,曾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老师单方面的繁琐分析,而不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涵咏,学生一堂课下来往往只记住了一些零星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对于理解能力的形成却是毫无意义的。
(3)尚未完全构建出自主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强调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
2、课堂教学结构的格式化现象原因分析
(1)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导致“满堂讲”的重要原因,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老师主导”就是“老师主讲”,教师不对课文进行分析,那要教师干什么,以为对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能引经据典,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知识贫乏者把课上得索然寡味,知识丰富者把课上得像听故事。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训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2)对课堂质疑的误解是导致“满堂问”的直接原因。虽然一堂课总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取决于是否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取决于是否对学生的思维层面有准确的把握。出现“满堂问”只能说明教师本身对教材钻研不够,而且对学生缺乏研究。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无序的问题,哪怕是看来无序无理的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就很难驾驭课堂。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瞪瞪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
(3)出现“满堂练”的直接动因是针对考试,“怎么考,就怎么练”把每堂课都上成高考训练课是不少教师教学的“法宝”,而且也能出一定的成绩。但是由此造成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恶,同时,也扼杀了语文的人文性,丧失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功能。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阅读与鉴赏”的要求的:
1、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其余略)
对此,我们应该仔细钻研,认真体会,以切实明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树立五种新的教学观念
一是“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三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是“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是“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综述
1、课堂教学任务的封闭、单极化现象
(1)以教材为立意式。此种课堂以为“教材”即是教学,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学好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以写作归宿式。此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文章的明线与暗线,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一课典型的双环结构,即行踪线索:出门—荷塘途中—荷塘凝望—忆采莲盛况—归来;情感线索: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暂得超脱—超脱不得。然后就叫同学摹仿这个双环结构,在课堂上也写这样一篇类似的写景抒情的文章,这一课就算结束了。而这一课所描写的美景学生没有去欣赏,美景中所蕴含的情思也没有让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巧妙运用没有让学生去揣摩。这就是典型的以写作为归宿的教学。
(3)以考点构架式。此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某些名校奉为经典的高考秘诀,我也曾一度作为课堂教学的圭臬而引以为自豪,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应对考试,尤其是应对中考、高考中也确实有一定的成效。
2、课堂教学结构的格式化现象
当前影响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分析式教学法。所谓分析式教学法,就是脱离课文语言实际架空分析。其结构一般表现为,分析时代背景,分析结构层次,分析中心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这种分析式教学方法成了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有的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分析课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得体无完肤,真不知道语文教学是什么时候走上了“分析课文”的道路?现在的阅读分析教学真有点像医学上教人体解剖学,解剖段落层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内脏,解剖写作特点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经络。解剖来,解剖去,只见筋骨,不见血肉,只见死人,不见活人。课堂这么宝贵的时间不指导学生读书,却在课文里干巴巴地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怎么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结构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
三是练习式教学法。即整节课做练习、做考卷,教师不加指导,不加点拨,放任自流,亦称“满堂练”教学法。这样的“满堂练”实际上是“满堂灌”。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选择,不进行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练,是一种盲目的练,是一种轻重不分的练,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上述三种,一言以蔽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成为普遍存在的倾向。如此教学,何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的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任务的封闭、单极化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对“读写结合”的浅表理解,也有对进行素质培养的阅读教学能否应试的困惑。但是,如果撇开高考制度不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阅读教学过程的封闭、单极无序。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尚未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人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国家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明确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列提出,而且对“阅读与鉴赏”的内容进行了原则性的界定。如:“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等等,可见,阅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被学生所掌握,而不是作为写作的附庸。当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一确是不容置疑的。
(2)尚未摸索出阅读教学的科学规律。心理学家把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叫做能力。阅读能力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其基本功是理解与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阅读的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读者就必须具备分析、综合、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如此复杂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观规律的,它的内核也是有等差级别的。正因为我们有的老师,包括我在内,曾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老师单方面的繁琐分析,而不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涵咏,学生一堂课下来往往只记住了一些零星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对于理解能力的形成却是毫无意义的。
(3)尚未完全构建出自主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强调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
2、课堂教学结构的格式化现象原因分析
(1)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导致“满堂讲”的重要原因,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老师主导”就是“老师主讲”,教师不对课文进行分析,那要教师干什么,以为对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能引经据典,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知识贫乏者把课上得索然寡味,知识丰富者把课上得像听故事。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训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2)对课堂质疑的误解是导致“满堂问”的直接原因。虽然一堂课总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取决于是否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取决于是否对学生的思维层面有准确的把握。出现“满堂问”只能说明教师本身对教材钻研不够,而且对学生缺乏研究。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无序的问题,哪怕是看来无序无理的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就很难驾驭课堂。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瞪瞪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
(3)出现“满堂练”的直接动因是针对考试,“怎么考,就怎么练”把每堂课都上成高考训练课是不少教师教学的“法宝”,而且也能出一定的成绩。但是由此造成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恶,同时,也扼杀了语文的人文性,丧失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功能。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阅读与鉴赏”的要求的:
1、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其余略)
对此,我们应该仔细钻研,认真体会,以切实明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树立五种新的教学观念
一是“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三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是“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是“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7-05-2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曾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指导高三学生备考的任课教师,就像是一位军事统帅,如果他(她)不熟悉考点及大纲对考点的要求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她)就不是一名称职的统帅。由他(她)指挥的军队,一定是一支素质低下、装备简陋的军队;由他(她)指挥的战役也一定不会取得胜利。高考是高三学生在人生旅途中面临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高考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度谨慎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题量有多少,难度有多大,其次要重点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明确考了什么考点,怎么考的,还要预测下一年可能会考到的考点或题型。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年,而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既要个体钻研,更要与他人交流。
高三学生非常辛苦,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不是上课,就是考试。为了迎接高考,至少要经历三轮复习。高三学生学业负担特别繁重,就语文来说,除了要学习第五册、第六册语文课本外,还得专门复习一本语文资料,做大量专题训练题和综合题。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好语文,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时间,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老师不精心设计课堂,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就会流于形式,成为学生们的休息课或是可上可不上的“副课”,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为此,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笔者花了很多心血。具体如下:
常规课上,笔者特别注重设计导入、提问、板书和结尾的技巧。因为导入技巧设计好了,才能让学生尽快从前一课堂的某一思维跳入到语文思维上来;提问技巧设计好了,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板书技巧设计好了,才能让学生们明确本堂课的重点及难点;结尾技巧设计好了,才能让课堂变得有头有尾,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复习课上,根据考点之间的关系和难易程度,笔者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既不单纯地讲授考点,也不一味地练题;学生能自己看懂的,笔者决不多讲,至多提醒一下注意点;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或是容易出错的,笔者才尽量多讲一点。为了增加课堂容量,笔者还多次组织了多媒体教学,比如:标点符号,古诗鉴赏,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得体,作文中的审题、拟题等考点就是这样复习的。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一下“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全体师生都感到受益匪浅。
习题课上,在精选题目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针对性训练,该强化的尽量强化,对于摸棱两可或特别难的,则坚决舍弃。学生做完题后,怎样讲题,笔者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个别回答,集体回答,教师专讲,师生共答,教师板书答案等多种形式。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们尽量都动起来,让课堂气氛尽量活跃起来。
考试分析课上,由于大多数时候,学生们已经有了现成答案,所以,老师根本没有必要每个题目都去讲解,而应该有所侧重,比如,说说存在的问题、好的表现、参考人数、分数段情况、出错率较集中的题目等等。
由于笔者根据课堂类型及教学内容,较好地采取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很多时候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教的起劲,学生学得开心,“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在笔者的课堂上变成了现实。我们全体师生都感到欣慰无比。
以上谈的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作为任课教师还必须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因为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完成好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进入角色,干好自己的事情,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接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优者更优,弱者也能进步,更应该在课外多多关心学生。可以谈心,可以辅导功课,可以分析考试成绩,还可以在物质上给予必要的帮助等等。事实证明,老师对学生的帮助,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在精神上的,只要曾经有过,学生们肯定会感恩戴德,肯定会在课堂上配合你的教学。学生喜欢你,愿意接近你,你还用担心课上不好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偶尔出现点小差错,学生也会原谅你,帮助你,而不是笑话你,贬低你。
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当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如果把握好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并充分借鉴其他人的好的经验,扬长避短,热情主动,语文课必然会受到学生重视,语文课堂效率也必然会很高。
高三学生非常辛苦,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不是上课,就是考试。为了迎接高考,至少要经历三轮复习。高三学生学业负担特别繁重,就语文来说,除了要学习第五册、第六册语文课本外,还得专门复习一本语文资料,做大量专题训练题和综合题。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好语文,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时间,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老师不精心设计课堂,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就会流于形式,成为学生们的休息课或是可上可不上的“副课”,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为此,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笔者花了很多心血。具体如下:
常规课上,笔者特别注重设计导入、提问、板书和结尾的技巧。因为导入技巧设计好了,才能让学生尽快从前一课堂的某一思维跳入到语文思维上来;提问技巧设计好了,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板书技巧设计好了,才能让学生们明确本堂课的重点及难点;结尾技巧设计好了,才能让课堂变得有头有尾,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复习课上,根据考点之间的关系和难易程度,笔者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既不单纯地讲授考点,也不一味地练题;学生能自己看懂的,笔者决不多讲,至多提醒一下注意点;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或是容易出错的,笔者才尽量多讲一点。为了增加课堂容量,笔者还多次组织了多媒体教学,比如:标点符号,古诗鉴赏,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得体,作文中的审题、拟题等考点就是这样复习的。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一下“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全体师生都感到受益匪浅。
习题课上,在精选题目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针对性训练,该强化的尽量强化,对于摸棱两可或特别难的,则坚决舍弃。学生做完题后,怎样讲题,笔者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个别回答,集体回答,教师专讲,师生共答,教师板书答案等多种形式。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们尽量都动起来,让课堂气氛尽量活跃起来。
考试分析课上,由于大多数时候,学生们已经有了现成答案,所以,老师根本没有必要每个题目都去讲解,而应该有所侧重,比如,说说存在的问题、好的表现、参考人数、分数段情况、出错率较集中的题目等等。
由于笔者根据课堂类型及教学内容,较好地采取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很多时候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教的起劲,学生学得开心,“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在笔者的课堂上变成了现实。我们全体师生都感到欣慰无比。
以上谈的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作为任课教师还必须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因为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完成好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进入角色,干好自己的事情,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接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优者更优,弱者也能进步,更应该在课外多多关心学生。可以谈心,可以辅导功课,可以分析考试成绩,还可以在物质上给予必要的帮助等等。事实证明,老师对学生的帮助,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在精神上的,只要曾经有过,学生们肯定会感恩戴德,肯定会在课堂上配合你的教学。学生喜欢你,愿意接近你,你还用担心课上不好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偶尔出现点小差错,学生也会原谅你,帮助你,而不是笑话你,贬低你。
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当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如果把握好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并充分借鉴其他人的好的经验,扬长避短,热情主动,语文课必然会受到学生重视,语文课堂效率也必然会很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