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案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也就不会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大门的钥匙。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质疑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最敏感的创新机能。那么,如何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创新从这里出发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花工夫。
一、善待质疑,营造氛围
案例:《月光曲》教学片断
教学《月光曲》的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的这首曲子,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上是‘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对学生说:“小峰同学很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这时,小文说道:“老师,教科书上也会写错吗?”“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吧。”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就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却没有改变。”
…………
反思:以上案例中,对于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学生小峰的发现,教者并没有一味执行自己的教案或“扼住”他的咽喉,而是积极鼓励他“滔滔不绝”。师生互动又引发了其他更多学生新的发现和质疑,从而让学生尝到了“疑则问,问则通”的甜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上案例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中的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影响的,在学生具体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他们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思、所想、所惑。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质疑的快乐。
二、教会质疑,指导方法
当然,学生光有质疑的欲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能真正动起来,提出许许多多问题,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总结,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问得还不太理想,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质疑。相信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1.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学生能否打开“窗户”,将决定着他们能否透过“窗户”很好地探其内容。
案例:《石头书》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书有关的课文。(板书:石头书)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指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知道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石头书上有字吗?
生:石头书真的是一本书吗?
生:石头书是谁发现的?
生:我们平常的书上都有字有画,石头书上有字有画吗?
…………
师:三(4)班的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石头书是谁发现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石头书上是否有字有画。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文章中去探索、去发现吧。
反思:这节课中,教师导入揭题后,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又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明白哪几个问题是重点。学生开始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到文章中去探索、发现。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有目标地去读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案例:《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断
师:大家已经把课文读了几遍了,谁来说说,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黎明”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只羊是怎样“涌出了圈门”的?
生:我不懂“回荡”这个词。
生:“无边的草原”是什么样子?
生:“铺满新绿的草原”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草原,所以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先不告诉大家,待会儿我会带大家到草原去看一看。看了以后,你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了。你想看看草原上的什么呢?
生:我想看看草原上的羊和马。
生:我想看看草原到底有多大。
生:我想看看草原的蓝天和白云。
生:我想看清楚牧羊人甩的鞭子。
…………
师:你们提的这些,我们马上就能看到。看的时候,你们要仔细一些,每一个画面都不要放过。
(师播放录像,录像是根据课文内容编辑而成的。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有目的地指导。)
师:录像看完了,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
反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教师没有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而是让他们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样,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仅仅是两种质疑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围绕重难点质疑、针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等。
三、培养习惯,激发创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因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而感到高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善待学生的质疑,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再加以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有质疑才有求知,有质疑才有发展,有质疑才有创新。所以,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见解,让学生的创造力在质疑中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质疑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最敏感的创新机能。那么,如何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创新从这里出发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花工夫。
一、善待质疑,营造氛围
案例:《月光曲》教学片断
教学《月光曲》的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的这首曲子,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上是‘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对学生说:“小峰同学很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这时,小文说道:“老师,教科书上也会写错吗?”“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吧。”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就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却没有改变。”
…………
反思:以上案例中,对于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学生小峰的发现,教者并没有一味执行自己的教案或“扼住”他的咽喉,而是积极鼓励他“滔滔不绝”。师生互动又引发了其他更多学生新的发现和质疑,从而让学生尝到了“疑则问,问则通”的甜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上案例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中的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影响的,在学生具体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他们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思、所想、所惑。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质疑的快乐。
二、教会质疑,指导方法
当然,学生光有质疑的欲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能真正动起来,提出许许多多问题,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总结,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问得还不太理想,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质疑。相信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1.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学生能否打开“窗户”,将决定着他们能否透过“窗户”很好地探其内容。
案例:《石头书》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书有关的课文。(板书:石头书)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指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知道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石头书上有字吗?
生:石头书真的是一本书吗?
生:石头书是谁发现的?
生:我们平常的书上都有字有画,石头书上有字有画吗?
…………
师:三(4)班的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石头书是谁发现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石头书上是否有字有画。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文章中去探索、去发现吧。
反思:这节课中,教师导入揭题后,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又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明白哪几个问题是重点。学生开始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到文章中去探索、发现。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有目标地去读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案例:《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断
师:大家已经把课文读了几遍了,谁来说说,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黎明”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只羊是怎样“涌出了圈门”的?
生:我不懂“回荡”这个词。
生:“无边的草原”是什么样子?
生:“铺满新绿的草原”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草原,所以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先不告诉大家,待会儿我会带大家到草原去看一看。看了以后,你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了。你想看看草原上的什么呢?
生:我想看看草原上的羊和马。
生:我想看看草原到底有多大。
生:我想看看草原的蓝天和白云。
生:我想看清楚牧羊人甩的鞭子。
…………
师:你们提的这些,我们马上就能看到。看的时候,你们要仔细一些,每一个画面都不要放过。
(师播放录像,录像是根据课文内容编辑而成的。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有目的地指导。)
师:录像看完了,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
反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教师没有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而是让他们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样,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仅仅是两种质疑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围绕重难点质疑、针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等。
三、培养习惯,激发创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因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而感到高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善待学生的质疑,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再加以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有质疑才有求知,有质疑才有发展,有质疑才有创新。所以,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见解,让学生的创造力在质疑中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