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2岁之前,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
7~12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人生什么阶段最重要?有人说高中重要,有人说大学重要,其实我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这是人生的第一步,如果基础不够好,出事只是早晚的事。小学的时候,如果从一开始就形成良性的循环,养成好习惯,发展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亦然。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这时候如果有点小毛病,及时纠正付出的代价最小。
小学阶段,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勤劳、善良、尊师敬长、友爱同学,在做人上培养孩子真心、真诚。一旦在孩童时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样成为自然习惯,并以此获益终身。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
幼儿阶段与儿童阶段都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幼儿阶段只是让儿童有了各种习惯的意识,而真正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还应该是在小学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这样说到:“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就困难了。”他这种形象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时期儿童具有的特殊特性:可塑性。
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很好训练,也很容易奏效。小学阶段是千万不可错过的好机会。
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都应该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态,这越来越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认同,为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达成共识。
小学教育不在分数高低,而在于学习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良好的学风是关键,选择一个上乘的学校是父母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后天教育的开端与归属,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阻碍学生发展的有多方面,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是上策。
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小学阶段的教育家长最没谱,也最不受重视,虽然父母知道争议的“起跑线理论”,但大都没有系统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只是跟风让孩子上“兴趣班”。家长们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素养而影响孩子成长,这是我非常担心而忧虑的。
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两个字:习惯。幼儿园时要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要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孩子大了以后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不需要家长费太多的气力了。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很聪明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理因素决定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小做起。每个人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懂事开始,从有做事能力开始,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的观察和模仿阶段,小学时期(6~12岁)是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所以,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当从小学做起。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起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在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面向未来主动发展的一种保证。
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一定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孩子的智力和学习上,那样可能出现家长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12岁后是孩子向你求证的阶段
12岁是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第二个分水岭,7岁前智力开发和个性养成为以后成长提供了基础。6~12岁的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一生发展的行为习惯。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条件。智力、品性、习惯促使孩子无畏的进入自己的成长期。这时父母的教育已经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求证于你的,你能做出合理的应答。这时的父母教育是如何更好的做你自己,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导向就是教育。
此时的孩子具备了正误观、知道了做事的原则、练就了应付一切的做事习惯,他们可以完全拥有自己,父母完全可以放开手,用还娇嫩的翅膀应对暴风雨的袭击,也就是说进入一个相对独立的飞翔期。如果此时父母还束缚着孩子的手脚,无异于在坑害孩子。
这时父母给孩子更好的指引才显示你良好的功底。好多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区间和程度,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全面的素养的。
12岁后当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当好一个辅助者、提供凝聚你经验的建议、展示你道德修养就够了。孩子会沿着一条心路去社会化、去长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风险,那也是一路必须要承受的。
所以,12岁后给孩子放宽环境,更有利孩子的独立与发展。即使你还不肯放手,实际上效果也已经甚微了,同时,亲子关系也处于微妙之中。
所以说,在孩子12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最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铺就一条健康的路,就是进入青春期、进入独立闯荡的世界也是大可放心的。否则贻误了这段时间的养成,以后的路会坑坑洼洼,父母也倍受煎熬的。
习惯在学龄阶段已经形成,差异已经在幼教阶段已经有分晓。进入中学是青春期,是社会化的开始,而这在之前奠定基础上已经不需要父母教育,父母更多的是引导,自己去闯才知潭水深浅,此时父母不要再迷惑而把控孩子的身心的全部,如果是这样,孩子的翅膀就被束缚着,起初的翅膀的试飞非常关键,一旦受控面太大将不利今后的发展。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
7~12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人生什么阶段最重要?有人说高中重要,有人说大学重要,其实我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这是人生的第一步,如果基础不够好,出事只是早晚的事。小学的时候,如果从一开始就形成良性的循环,养成好习惯,发展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亦然。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这时候如果有点小毛病,及时纠正付出的代价最小。
小学阶段,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勤劳、善良、尊师敬长、友爱同学,在做人上培养孩子真心、真诚。一旦在孩童时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样成为自然习惯,并以此获益终身。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
幼儿阶段与儿童阶段都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幼儿阶段只是让儿童有了各种习惯的意识,而真正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还应该是在小学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这样说到:“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就困难了。”他这种形象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时期儿童具有的特殊特性:可塑性。
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很好训练,也很容易奏效。小学阶段是千万不可错过的好机会。
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都应该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态,这越来越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认同,为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达成共识。
小学教育不在分数高低,而在于学习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良好的学风是关键,选择一个上乘的学校是父母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后天教育的开端与归属,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阻碍学生发展的有多方面,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是上策。
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小学阶段的教育家长最没谱,也最不受重视,虽然父母知道争议的“起跑线理论”,但大都没有系统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只是跟风让孩子上“兴趣班”。家长们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素养而影响孩子成长,这是我非常担心而忧虑的。
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两个字:习惯。幼儿园时要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要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孩子大了以后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不需要家长费太多的气力了。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很聪明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理因素决定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小做起。每个人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懂事开始,从有做事能力开始,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的观察和模仿阶段,小学时期(6~12岁)是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所以,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当从小学做起。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起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在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面向未来主动发展的一种保证。
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一定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孩子的智力和学习上,那样可能出现家长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12岁后是孩子向你求证的阶段
12岁是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第二个分水岭,7岁前智力开发和个性养成为以后成长提供了基础。6~12岁的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一生发展的行为习惯。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条件。智力、品性、习惯促使孩子无畏的进入自己的成长期。这时父母的教育已经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求证于你的,你能做出合理的应答。这时的父母教育是如何更好的做你自己,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导向就是教育。
此时的孩子具备了正误观、知道了做事的原则、练就了应付一切的做事习惯,他们可以完全拥有自己,父母完全可以放开手,用还娇嫩的翅膀应对暴风雨的袭击,也就是说进入一个相对独立的飞翔期。如果此时父母还束缚着孩子的手脚,无异于在坑害孩子。
这时父母给孩子更好的指引才显示你良好的功底。好多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区间和程度,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全面的素养的。
12岁后当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当好一个辅助者、提供凝聚你经验的建议、展示你道德修养就够了。孩子会沿着一条心路去社会化、去长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风险,那也是一路必须要承受的。
所以,12岁后给孩子放宽环境,更有利孩子的独立与发展。即使你还不肯放手,实际上效果也已经甚微了,同时,亲子关系也处于微妙之中。
所以说,在孩子12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最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铺就一条健康的路,就是进入青春期、进入独立闯荡的世界也是大可放心的。否则贻误了这段时间的养成,以后的路会坑坑洼洼,父母也倍受煎熬的。
习惯在学龄阶段已经形成,差异已经在幼教阶段已经有分晓。进入中学是青春期,是社会化的开始,而这在之前奠定基础上已经不需要父母教育,父母更多的是引导,自己去闯才知潭水深浅,此时父母不要再迷惑而把控孩子的身心的全部,如果是这样,孩子的翅膀就被束缚着,起初的翅膀的试飞非常关键,一旦受控面太大将不利今后的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