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仅供参考) 摘要 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园林”要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认为园林和景观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旨在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提供方法论。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069-02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生态学只是为园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标及原则,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径。人类盼望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提供的概念系统可直接应用于园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理论原则上的指导,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方法论。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1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
1.1.1斑块尺度原理。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总体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不过小斑块也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
1.1.2斑块数目原理。减少1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抹去1个栖息地,从而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1个自然斑块,则意味着增加1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增加1份保险。一般而言,2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所必须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1.1.3斑块形状原理。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的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地小,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但圆整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1.2廊道的基本原理
1.2.1连续性原理。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1.2.2廊道的数目原理。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2条廊道比1条要好,多1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1.2.3 廊道宽度原理。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
1.3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原理
1.3.1景观异质性原理。景观本质上是一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一个景观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地位主要决定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
1.3.2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多样性表征不同景观间的差异,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用于不同景观间的比较。结构上表现为类型多样性(type diversity)、斑块多样性(patch diversity)和格局多样性(pattern diversity),功能上表现为干扰过程、养分循环速率、斑块稳定性和变化周期等。实际工作中常用多样性指数来描述景观多样性,而用得较多的是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1.3.3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关系。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反过来讲,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2.1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在城市大园林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外围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2.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将自然组分引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城市景观具多样性,这是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依据景观异质性的原理,建立良好有序发展的城郊景观格局,提高多样性维持异质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建设结合的有意义的实践。
3结论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069-02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生态学只是为园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标及原则,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径。人类盼望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提供的概念系统可直接应用于园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理论原则上的指导,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方法论。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1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
1.1.1斑块尺度原理。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总体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不过小斑块也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
1.1.2斑块数目原理。减少1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抹去1个栖息地,从而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1个自然斑块,则意味着增加1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增加1份保险。一般而言,2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所必须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1.1.3斑块形状原理。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的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地小,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但圆整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1.2廊道的基本原理
1.2.1连续性原理。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1.2.2廊道的数目原理。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2条廊道比1条要好,多1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1.2.3 廊道宽度原理。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
1.3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原理
1.3.1景观异质性原理。景观本质上是一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一个景观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地位主要决定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
1.3.2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多样性表征不同景观间的差异,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用于不同景观间的比较。结构上表现为类型多样性(type diversity)、斑块多样性(patch diversity)和格局多样性(pattern diversity),功能上表现为干扰过程、养分循环速率、斑块稳定性和变化周期等。实际工作中常用多样性指数来描述景观多样性,而用得较多的是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1.3.3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关系。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反过来讲,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2.1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在城市大园林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外围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2.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将自然组分引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城市景观具多样性,这是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依据景观异质性的原理,建立良好有序发展的城郊景观格局,提高多样性维持异质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建设结合的有意义的实践。
3结论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