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从“治世之能臣”走向“乱世之奸雄”的道路?
讲起三国就不得不说到曹操,曹孟德的一生可以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含概。成为治世之能臣是曹操早期的政治理想,但是在匡扶汉室的过程中又屡次遭受挫败,那么曹操又是怎么从治世之能臣走向乱世之奸雄的呢?
胸怀报国之志的曹操
东汉末年,董卓独霸朝纲,祸国殃民,各地诸侯纷纷群起而伐之,曹操为了救黎明于水火,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参加了这支义军,但是十八路诸侯义军并没有在讨伐董卓中起到太大的作用,他们虽然组建了一支联军,但谁也不愿意冲锋陷阵,都各自打着自己那点小算盘。
加入十八路诸侯
曹操看不过眼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就是说我们已经把义军组建起来了,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况且董贼已经把洛阳城给烧了,把天子西迁到长安,焚毁首都,劫持皇上,就可以定义为“恐怖组织”了,若我们此时出兵携正义之师,就可一鼓作气,一战定天下。
西进征讨董卓
但是曹操的各种战略建议还是没有被采纳,曹操说好吧,卿等自便,吾自去。于是曹操就带领着自己的部队西进,当时的曹操的势力还非常弱小,根本不是董卓西凉军的对手,结果一败涂地,本人也差点阵亡。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曹操心急如焚,一心只想匡扶汉室,也正是这一次曹操打算离开诸侯盟军,别图救国之道。
曹操大败而归
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大营的时候,看见各路诸侯正在置酒高会,烹羊宰牛,不图进取。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还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我为你们这些人感到耻辱!但依然还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了报国无门。
心如死灰的曹操
经过这一次曹操明白了,若不平定天下,何谈治世,大汉王朝已经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经不可逆转。即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所以曹操不得不重新选择其他的人生道路。
为了重新创造一个治世的环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曹操干了三件事情: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了起来,最终统一了北方。
至今喜欢曹操的人会说他是奸雄,不喜欢曹操的会说他是奸贼,笔者认为敢于在乱世之中担负起天下兴亡,可称之为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许劭对曹操的评价,而许劭这个人,《辞海》中对他的评价是:有名于世,喜评论人物。他也是月旦评的领军人物。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是曹操青年时期所受到的评价,那个时候十常侍尚在。东汉王朝虽然岌岌可危,但明面上还是处于统治状态的。所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评语并不是一个先后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说的是曹操要不就是可以成为治世之能臣,要不是就是在乱世之中成为奸雄。
曹操本人对待这两句批语只是大笑而去,而这种笑声的含义我们却不得而知,可能是很满意许劭的说法,也可能是那种蔑笑。这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不过从其本人的生平事迹来看,最早期的曹操应该是真的对汉王朝尽心尽力了。曹操20岁左右的时候就进入了天子脚下,当上了洛阳北都尉,洛阳市当时的首都,可见曹操的能力,他上任之后,却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而是极力的去维护制度,清明治理。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十常侍。也因为如此,曹操被明升暗降,调离了天子脚下。然而哪怕不在京都,曹操仍然心系朝廷,数次上书请求改革,治理宦官专权的现象。可惜从来都是石沉大海,甚至最后被牵连免去了职位。
到了董卓时期,曹操也是积极的成立了反董卓联盟,希望重新兴复汉室。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曹操彻底的死心了,在好不容易击败董卓之后,同盟军因为却因为利益一朝瓦解。“竖子不足与谋!”曹操终于对当今的局势彻底失望,汉室靠不住,诸侯靠不住,能依靠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