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只是两种不同的称呼方式,称为宗的一般用的是庙号,称为帝的一般用的是谥号。
在唐代以前,谥号用的比较多,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一生的功过做一个总结,能直接体现皇帝执政的特点。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比如汉武帝,跟武有关,意为刘彻善于用武。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汉文帝,跟文有关,意为刘恒励精图治、以德服人。汉衰帝,跟衰有关,意为汉朝衰微不振。武和文都是美谥,衰也仅是平谥。隋炀帝就比较惨了,炀是恶谥,含有否定的意思。
到了唐代以后,谥号开始变得非常冗长,而且多是美谥,而庙号则变得常规化,形成了一种规范,所以唐代以后就开始用庙号,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面皇帝一般称“宗”,就有我们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宗最开始用于贤明圣主,如李世民,后面就逐渐淡化,几乎所有皇帝都能用“宗”字作为庙号。祖在清朝也被用于指有不世功业的皇帝,如清圣祖康熙。
除了这两种称呼外,还有年号。明清以后,年号开始被固定下来,一般一个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之后历史就常用年号来指代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用年号称呼皇帝,也是更加方便了。
总而言之,这三种都只是称呼方式,并没有表现地位的不同,除了谥号含有明确的褒贬之意,其他的都没有太大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