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两段赏析

原文和赏析... 原文和赏析 展开
老猫丑丑
2010-09-09 · TA获得超过4.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04万
展开全部
原文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赏析
(一)
片断一

师:当维瓦斯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但是他真的离开祖国了吗?

生1:没有。

生2:离去了。

(班里有了不同的回答,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各抒己见。)

师: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吧!(学生开始用心读书)

(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再次进入文本并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理解,与文本对话。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训练思维,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师:读出来了吗?

生1:我觉得肖邦没有离开祖国,因为他将祖国的泥土带在身边,说明他其实和祖国在一起。

生2:我也认为肖邦没有离开祖国,他虽身在异地,心里却惦念着祖国。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生3:(一生点头补充)我感觉应是:身在法国心在波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4:我和他们看法一致,当肖邦得知国内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失败后,他悲痛欲绝。由此,我感觉他一心想着祖国,心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和祖国没有离开。

(师点头肯定,板书:悲痛欲绝)

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是悲伤到了极点,都不想活了。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从他的这种心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感受到了肖邦炽热的爱国情怀。

生2:我我感受到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

师:他已是悲痛欲绝。“绝”的方式可以是颓废、沉沦、绝食、自残……他这样做了吗?

(以“绝”字为突破口,向学生质疑,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感悟其爱国之情,报国之举。)

生:(齐说)没有。

师:为什么不绝?

生:他还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事。

师:(赞许)说得好!因为爱国,悲愤欲绝,正是因为爱国,他不能“绝”!

(大部分学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师:对于这样一个爱国的青年,他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学生开始沉默,随后一同学站起来。)

生1:有意义!他还有音乐,他还要作曲。

生2:对,他可以用音乐和敌人抗争,来激励祖国的人民。

生3:是的,他把一腔热血化作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师:(顺水推舟)当祖国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他们会怎样?

生1:这首曲子就像赠送给祖国人民最有力的武器,用它来反抗侵略者。

生2:他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与侵略者斗争到底!

……

片断二

多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肖邦虽悲痛欲绝,但他他并没有颓废、沉沦,他将亡国的恨,对祖国人民的爱融入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1:肖邦在异国他乡忘我地工作,在进行音乐创作。

生2:肖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工作、再工作”,这是他热爱祖国的最好方式。

生3:他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忘记了时间,全身心地扑在上面。

师:是啊,你能把肖邦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这时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感情很容易流露出来,读得很投入,在朗读中和肖邦形成共鸣。)

师:疲倦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工作、工作、再工作。

(提供句式:___________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工作、工作、再工作。饥饿、劳累、疾病。)

师:(追问)他到底要工作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工作?

生1:肖邦不会停止工作。

生2: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他都会一直工作下去!

师:是的,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推向高潮,深化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突出了主题。)

师:(小结)音乐艺术可以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作为致富成名的天梯。然而,对于一个亡国子民,爱国赤子的肖邦却用音乐作为武器,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让我们向他致敬!

(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
师:指一位同学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而感动?
生:我为师生之间亲密关系所感动。
生:我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生:我为他们的送别场面所感动。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再次朗读课文。
生:一个个投入地忘情地读文。
师: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对话:“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心心相印,就像中国大诗人苏轼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把祖国忘记。”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时时刻刻想着你。”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拥有同一片蓝天。”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师: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补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想。”
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生:祖国,再见了!请您见证您的儿子吧!
生:母亲,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您的。
生:我生是波兰的人,死是波兰的鬼。
生:我一定会让祖国以我为荣的。
生:总有一天,我会骄傲地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
师:在这分别之际,老师为何送肖邦一杯泥土呢?
生:为了让他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生:让他时时不忘祖国的危难处境。
生:为他的音乐创作带来灵感。

反思:
一、读——情感体验的前奏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音乐家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一段,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我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为学生下一步的说奠定基础。
二、说——情感体验的生成
《语文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想——情感体验的升华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时,心中又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时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
向愛
2010-09-09 · TA获得超过12.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1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34万
展开全部
一、说教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能感人。本课以爱国之情为红线贯穿全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 “邦”“咏”“腔”“渊”“烛”“黎”等字;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词;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情感贯穿全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课文如何用爱国之情贯穿的呢?一是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二是离别祖国的眷恋之情;三是日夜思念祖国的赤子之情。所以我把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读——学——议”的教学模式,所谓“读”就是自由读,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

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

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

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由此,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