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粤语可以用来直接唱歌,而其他的方言却很难或者根本无法用来唱歌呢?
《春娇救志明》上映一周,观众奔走相告:“一定一定要看粤语版啊!国语版不好笑没感觉”!
面对粤语的时候,影迷对“感觉”的执求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能懂。电影如此,流行歌更是如此,不少粤语歌即使出了国语版,歌迷们往往还是更推崇粤语的,因为——“有感觉啊”!
于是问题来了:台湾福建有闽南语歌,大包邮区有吴语歌,为什么只有香港广东地区的粤语歌赢得了人们的心?
事实上,闽南语歌也曾经在大陆火过,而且火得比粤语歌早。
实际上,在49年之前,中国是有流行歌曲的。
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上海歌坛有过一段繁华旧事。以男女恋情为主题的“民国时代曲”诞生于十里洋场,又依托着上海欣欣向荣的电影和唱片业,向江浙北平等地扩散传播。
看过《情深深雨濛濛》的知了们一定会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下面这首歌曲在那个时代非常火,不过现在听来似乎并不习惯。
建国之后,这些曾经的流行歌曲被认为是“淫秽色情”,都市流行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就此销声匿迹。
当时在上海写歌唱歌的黎锦晖、黎锦光、田汉、白光、李香兰等都是外地人,让他们操作吴语歌,显然是太难为他们了。
虽然也有诸如赵元任、陈歌辛、周璇、吴莺音等苏南人,但他们并不能用吴语写歌:整个民国时期,从文化界到政府一直在全力推行国语,当时以国语为时尚,以方言为陋习,不通国语,在影坛乐坛寸步难行。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先不说每个方言其实或多或少都有方言歌曲,就说主要的流行歌,还有客家语、闽南语。
粤语有流行歌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原因。同理也适用闽南语和客家语,这两种方言歌曲也是靠台湾支撑的。你如果认真找找,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内地的方言歌手。
歌曲最重要的是受众,内地的歌手、词曲作者当然会选择流通广的国语。为数不多的方言歌曲,也只能在内部流通。这现象随着推普和城市化,年轻人的方言能力越来越差,几乎是不可逆的。
旧上海的歌曲也不都是上海话,福建的流行歌曲也不是闽语,但是粤语歌曲一直很多,因为它有广东地区和香港地区的受众;如果用闽南语,或者西南官话,或者吴语唱歌,受众很有限;为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大家一般都向普通话靠拢。不光是唱歌,就算在生活里也是,各个省份,大概只有广东(也算上香港)有这样强势的方言。这是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很难说清。其他地方的方言没那么强势,当然就会附和主流的方言了,比如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而其他语言,传唱度教高的歌曲大部分以高音为主,发音靠前,大家可以试试,靠前位置的发音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更容易出高音,也就是说可能没有太多的低音,可能唱歌难度就上来了,传唱度就没有粤语高,而且适合普通人的感情,在那个年代也包括现在,音区可能还是偏低,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