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这是电鳗。
电鳗,裸背电鳗科的鳗形南美鱼类,拉丁学名为Electrophorus electricus。能产生足以将人击昏的电流,是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输出的电压可达300~800伏,因此电鳗有水中的"高压线"之称。它不是真正的鳗类,而与鲶形目的种类近缘。电鳗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盘点的“地球上最令人恐惧的淡水动物”之一。世界上已知的发电鱼类达数十种,其他会放电的鱼类还有电鲶、电鳐等。
电鳗(Electrophorus electricus)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圭亚那地区,多在浅水的池沼或水体较混浊的岸边活动,体型很大,是原产地著名的食用鱼。其高超的放电本领使其成为十分出名的鱼类,可作为水族馆中的展示鱼或观赏鱼。
电鳗行动迟缓,栖息於缓流的淡水水体中,并不时上浮水面,吞入空气,进行呼吸。体长,圆柱形,无鳞,灰褐色,长可达2.75公尺(9尺),重可达20千克(49磅)。背鳍、尾鳍退化,但占体全长近4/5的尾,其下缘有一长形臀鳍,依靠臀鳍的拨动而游动。尾部具发电器,来源于肌肉组织,并受脊神经支配。能随意发出电压高达650伏特的电压。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色,腹部橙黄色,没有背鳍和腹鳍,臀鳍特别长,是主要的游泳器官。有两对形状为长梭形的发电器,位于尾部脊髓两侧。
电鳗尾部两侧的肌肉,是由有规则地排列着的6000—10000枚肌肉薄片组成,薄片之间有结缔组织相隔,并有许多神经直通中枢神经系统。每枚肌肉薄片像一个小电池,只能产生150毫伏的电压,但近万个“小电池”串联起来,就可以产生很高的电压。
电鳗原产于海中,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溯河到淡水内长大,电鳗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潜逃能力很强。
电鳗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电鳗捕食的时候,首先悄悄地游近鱼群,然后可连续放出电流,受到电击的鱼立刻会晕厥过去,身体僵直,于是电鳗乘机吞食它们。电鳗的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
雄电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电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每年春季,大批幼电鳗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末(8-9月间)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电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电鳗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因此电鳗在淡水中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雌电鳗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
电鳗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电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
人工饲养中电鳗对水体更没什么要求,微酸至中性水质,15℃以上的水温——这个温度甚至冬天家里有暖气的话连加热棒都不用放——然后过滤系统尽量提供缓动的水流即可。电鳗还会直接呼吸空气,连水体容氧的问题都不必担心。它们的肛门虽然就在胸腹部下方,消化道极短,但还是挺能吃的。并且由于它没有牙齿,不能牢固咬住猎物,所以每电击必至对方于死地,投喂时务必小心,不要自己把手放进水里。
电鳗肉味鲜美,富有营养。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具有良好的强精壮肾的功效,是年轻夫妇、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