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明初西方的逻辑学著作被介绍到中国时,名称曾被译为什么?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逻辑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
清末民初翻译来的西方逻辑学译本主要有两类:
一 是从英文直接翻译而来的译本,多将 Logic 译为 辨学、名学、理则学;
二 是从日文翻译而来的日本学者编著的译本,多将 Logic 翻译为 论理学。
这些以"名学""辨学""理则学""论理学"为译名的西方逻辑学译本的翻译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逻辑学开始发轫并成形。在译介西方传统逻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博采众长,编译出各种逻辑学讲义,以适合中国读者及清末新式学堂教学之用。
随着晚清新式学堂的普遍建立,逻辑学以"论理学"或"名学"的名义,在新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列入师范学校及高等学堂日常教学设置中。新式学堂课程日益完善,从西方移植来的逻辑学,亦随之在中国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现代新学科。
——参考自《名学、辨学与论理学:清末逻辑学译本与中国现代逻辑学科之形成》 作者:左玉河
古代中国的逻辑学称“名辩”。
名辩学是中国古代名学和辩学的合称。代表著作是《公孙龙子·名实论》、《墨经·小取》和《荀子·正名》。名学亦称为“正名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有关名实关系和正名的理论,内容涉及正名的对象和范围、目的和意义(“所为有名”)、正名的认识论基础(“所缘以同异”)、客观标准、基本原则(“制名之枢要”)和制止乱名(“破三惑”)等。
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有三大源泉: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中国先秦的名辩逻辑,古印度的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