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在湖南境内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重要矿种有钨、锡、铜、铅、锌、金、银、锑等。这些矿种,按传统的成矿温度,可分为高—高中温(钨,锡),高中温—中温(铜,铅,锌),中温—中低温(锑,银,金)等组合。整个湖南省内,成矿作用,可由东南向西北划分出5个不同矿种的矿带(图7-3):茶陵—郴州断裂以东(南)地区(Ⅰ带),主要由特大型、大型钨锡矿床和一些中小型铅锌矿床组成;茶陵—郴州断裂与汨罗—双牌断裂之间(Ⅱ带),主要由大型和中小型铅锌矿床及铜、金矿床组成;汨罗—双牌断裂与城步—新化或雪峰隆起南缘之间(Ⅲ带),主要由特大型锑矿床,锑矿点和锑金矿床组成;城步新化断裂的北西雪峰和幕阜弧形隆起区带(Ⅳ带),这个带的东段即幕阜隆起区,可认为是Ⅳ带和Ⅱ带的交汇部位,故具有两带的成矿作用特点,即既有金锑矿,也有铜铅锌矿,称为Ⅳ—2带,西部雪峰隆起地区则称为Ⅳ—1带;Ⅳ带以北武陵地区为Ⅴ带,是大中型热水铅锌矿床和汞矿床。
上述矿化分带现象,实际上是成矿温度的分带,是由于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矿物组合所反映的矿种分带,造成成矿温度递变趋势的因素很多,而其中岩浆活动最为重要。纵观湖南岩浆活动对成矿的贡献,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岩浆分异演化较好,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能够富集成为后期热液,是成矿“三源”(物、热、水)主体,因此燕山期众多小岩体往往是成矿岩体,或表明这些岩浆活动的强烈成矿性。燕山期岩体主要分布在Ⅰ,Ⅱ带和Ⅳ带的东部(即幕阜隆起区),它们是武夷—罗霄褶皱带强烈的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北西边缘部分,Ⅲ带很少见燕山期岩浆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成矿温度的矿种组合;另一种情况是Ⅳ带的西部(即雪峰隆起区),还包括Ⅲ带的一部分,主要是加里东和印支期岩体,它们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岩基,其分异演化较差,大都不能形成含矿热液,故而在成矿过程中提供的成矿物质是很次要的,但却都是成矿所需要的热力的供应源,其热力加热围岩中的水,沿韧性推覆剪切带形成热水循环,并改变介质的物化条件,使围岩中的成矿元素活化转移,由于金锑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金锑矿床形成的物化条件的要求,故金锑元素活化转移出来之后,在岩体的外围,甚至相当大距离的,适当部位形成矿床。
图7-3 湖南成矿作用分带略图
(据湖南省地质学会,1996,改编)
1—加里东期岩体;2—印支期岩体;3—燕山期岩体;4—岩浆热液—热水叠加矿床;5—热水矿床;6—矿带界线;7—矿带编号
湖南省金矿的形成深度,据韩仲文等(1990)的研究,在沃溪矿区1.03~1.34km,漠滨1.33km,黄金洞1.6~3.17km,都是近地表范围内的矿床。被认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铲子坪金矿。据魏道芳(1993)的研究,成矿热液体系压力为13MPa,亦是在低压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只有后期构造将韧性剪切带抬升,并产生脆性变形,才真正有利于这些浅成中低温矿床的生成。
从一些典型矿床控矿构造看,成矿主要与晚期构造有关。铲子坪金矿区位于北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中,但矿脉主要产于与剪切带近于正交的北西向断裂中,这些含矿断裂长达数千米,切割深度较大,有规律地斜列,显然有其独特的力学性质,应属晚于剪切带的另一次构造活动的产物。该区成矿与黄茅园、中华山等印支—燕山期岩体有关(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
综上所述,湖南在成矿作用时间演化上总的特征是:武陵—雪峰期的成矿作用强度较弱,目前只见一些工业意义不大的矿点和矿化点,但这一时期以其特有的幔源为主的岩浆喷溢活动,以及古地块裂解和拼接过程中,形成的浊积和大陆斜坡靠近大陆一侧的沉积岩石中,含有较丰富的成矿元素(金、铅、锌等),构成了元古宙—早古生代某些岩层位矿源层,它们为后续的岩浆热液—热水叠加矿床和热水矿床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期因有较为强烈的壳源为主的岩浆侵入活动,一方面形成了钨、锡、铜等岩浆热液矿床,由于岩浆分异演化方面的原因,形成的矿床规模不大;另一方面通过其岩浆热和韧性推覆剪切作用,形成热水环流,而使矿源层中成矿元素活化转移至韧性推覆剪切的有利地段,形成岩浆热液—热水叠加矿床,即现今所见的有一定规模的硅化(石英)构造破碎带型金锑矿床;如果无岩浆活动,主要由构造作用影响,则形成铅锌热水矿床。海西—印支期,由于在加里东运动时,褶皱隆升风化剥蚀的基础上接受的沉积物中也富含成矿元素,从而构成了晚古生代矿源层,又为后续岩浆热液—热水叠加矿床和热水矿床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形成了以钨、锡、铜、铅、锌为主的岩浆热液矿床。燕山期是一次规模最大,意义也最重要的成矿期。它一方面因其剧烈的壳源和壳幔源岩浆活动及其分异演化程度高,而形成了钨、锡、铜、铅、锌、金、银的岩浆热液—热水叠加矿床;另一方面,当无岩浆活动时则形成热水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