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社会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有利于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是对还是错??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不对。
我国古代提倡学在官府,凡历朝历代由官府举办的教育都属于官学范畴。《礼记·王制》云:“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西周时把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
国学的设置同样是分等级的,《大戴记·保傅篇》云:“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向道。”
乡学则是为一般民众设置的,学习内容和办学规模较为简单,只教读书识字,属于启蒙性质的大众化教育范畴。各级乡学还有塾、库、序、校之分。秦代采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教政策。
其发展
唐王朝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唐太宗于贞观二年(公元626年)建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加封孔子为文宣王,并赠孔子弟子数千人为公侯伯;要求各级学校都要设孔子牌位,并举行春秋下祭,还把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定为祭孔节。
届时各地学校均要供奉鲜花,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后来,历代相沿成习,年年到时举行。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祭泰山,还亲自到山东曲阜孔子庙行礼,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