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的问题分为这么几个小点:
银行的降利率就是你说的降准降息中的降息。另一个降准降的是存款准备金率。
对三种手段解释一下。首先,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印钞票。国家发行货币会导致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但同时货币在流通的环节中由于破损、意外等等原因会消失一部分,正常的发行会正好补充这一部分消失的货币,而如果大量发行货币,就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可以这样理解,市场中有一万亿价值的货物,目前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正好是一万亿元,那么现在的物价水平就是一元价值的货物正好需要花一元钱购买。但如果国家突然又印了一万亿元现金,全部投入市场,不考虑货币乘数,那么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变成了两万亿元,货物还是一万亿元的价值,导致一元价值的货物需要花两元钱购买。很显然的通货膨胀。历史上民国时期就做过这种事情,后果很显然,整个社会崩溃了。
第二种,降息。银行降利息会有什么后果呢。可以这样看,如果现在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是年息百分之二十,那么我会把我所有的钱全部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整个社会就会像我一样,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里。本来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是一万亿元,最后这个政策一出,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少了十倍,只有一千亿元。大家都有钱,但都拿不出钱来买东西,卖东西的也想赶紧把货物变现,存进银行。于是十元钱价值的货物只卖一元钱。通货紧缩。反之亦然,降息了大家都会把钱取出来投资,市场中流通货币变多,通货膨胀。
第三种,降准。存款准备金是什么东西呢。首先需要了解银行是怎么运作的。银行吸纳存款,然后放出贷款。放出的贷款资金实际上兜兜转转还是变成了贷款企业或贷款企业支付对象的银行的存款,结果银行又吸纳了存款,于是又可以放出贷款,如此周转。而存款准备金就是银行在放出贷款时必须交的一个保证金比例。比如银行吸收一万亿存款,交百分之十准备金,放出九千万贷款。第二次周转时再交百分之十准备金,放出八千一百万贷款,总共转完差不多吸收一万亿存款不考虑现金漏出可以给整个市场注入十万亿的流通货币。那么如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百分之十降到百分之五,第一次转就会放九千五百万贷款,第二次转就是九千万贷款,这样转到最后给整个市场注入的就是二十万亿的流通货币。流通货币增加了一倍,因而通货膨胀。
这几种手段一种比一种更需要复杂的运行机制。所以一种比一种生效慢,所以就更润物细无声,同样是调控,但是后面的肯定比前面的要稳。
以上的解释都是极简情况下的举例,只能代表大趋势,实际的调控会和理论上产生较大的差异。
那是不是,如果目前的银行存款本来就不多,全放出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话,银行就会印钞了?
如果考虑实际情况,印钞不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因为第一,人行印了钞票之后进入市场,市场会因为之前说的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放大投放的流动性,又会因为宏观市场环境影响实际放大流动性,以及不同渠道的不同留存度等等,最后市场对这批资金投入的反映和实际想达到的效果往往差距较大。第二,人行印了钞投入市场,这些现金投入了多少不会公布出来,即使公布出来也并不知道这些现金比流通中被消耗掉的现金多多少,给市场的信号不明朗,调控效果较弱。而降息降准不一样,降多少会公布,市场可以立即计算出来可能造成的影响,那么市场会主动调节,效率大大增加。所以就算现在银行的放款对市场的刺激不够,也不会用印钞来调控,可以降息降准,可以公开市场买卖,可以调很多其他的率,比如再贴现率。而且货币政策只是一种手段,还有财政政策可以用。比如以前的四万亿刺激市场,比如财政贴息,比如现在的新基建,手段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