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有哪些
展开全部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扩展资料:
《庄子》中用寓言的形式,借骷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孟子说,“孔于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盂子?滕文公》下),庄子的感受正好相反。
他认为没有任何伦理义务(“无君”),没有任何政洽责任(“无臣”),没有任何负累(“无事”),才是最快乐的生活。
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价值主张无非都是实现权力的方式,而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一切美好的设计同样要被少数人拿去,并成为愚弄大多数人的美妙言辞。
《庄子》一书,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
在庄子的批判里,从谋权谋名谋利者到鼓吹仁义道德者,从逞辩者到拙变者,再到最普通的庸者,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以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遏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庄子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扩展资料:
《庄子》中用寓言的形式,借骷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孟子说,“孔于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盂子?滕文公》下),庄子的感受正好相反。
他认为没有任何伦理义务(“无君”),没有任何政洽责任(“无臣”),没有任何负累(“无事”),才是最快乐的生活。
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价值主张无非都是实现权力的方式,而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一切美好的设计同样要被少数人拿去,并成为愚弄大多数人的美妙言辞。
《庄子》一书,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
在庄子的批判里,从谋权谋名谋利者到鼓吹仁义道德者,从逞辩者到拙变者,再到最普通的庸者,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以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遏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庄子
展开全部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 人格美 精神家园 现代化价值
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 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残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2.顺应自然以处世
由于自然的伟大与美,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而只能顺应自然之性。所以得道之人、有德之人和一切“至人”、“真人”无不是顺应自然的。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的内容: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二)以“大”为美
《 庄子》对“大”可谓是情有独钟,所向往的美的东西和美的形象大多具有大的特征。爱迪生说:“凡是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阵乐趣,就是这个因素是一个怪物也显得有魅力”[3]。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但庄子之所以认同大美,其根本原因在渴望“大”的背后的自由。庄子是一个个性张的、推崇自由的人。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但残酷的客观现实让人不能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安然生活,因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人世间》)人们只能画地而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再加上世俗之人追名逐利而轻生命,忙碌于功名利禄,以仁义相标榜,以礼乐为规范,天德慢慢消失,自由已不复存在。文明使人类异化,礼乐使人们丧失天性。庄子渴望自由,但不能获得自由,于是便将眼光投到博大的自然之中。通过对自然和大道的观察,庄子看到了“大美”:大道运行,生成万物但又不剥夺物之天性,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大道与自然的无为,而又无不为。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 人格美 精神家园 现代化价值
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 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残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2.顺应自然以处世
由于自然的伟大与美,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而只能顺应自然之性。所以得道之人、有德之人和一切“至人”、“真人”无不是顺应自然的。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的内容: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二)以“大”为美
《 庄子》对“大”可谓是情有独钟,所向往的美的东西和美的形象大多具有大的特征。爱迪生说:“凡是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阵乐趣,就是这个因素是一个怪物也显得有魅力”[3]。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但庄子之所以认同大美,其根本原因在渴望“大”的背后的自由。庄子是一个个性张的、推崇自由的人。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但残酷的客观现实让人不能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安然生活,因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人世间》)人们只能画地而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再加上世俗之人追名逐利而轻生命,忙碌于功名利禄,以仁义相标榜,以礼乐为规范,天德慢慢消失,自由已不复存在。文明使人类异化,礼乐使人们丧失天性。庄子渴望自由,但不能获得自由,于是便将眼光投到博大的自然之中。通过对自然和大道的观察,庄子看到了“大美”:大道运行,生成万物但又不剥夺物之天性,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大道与自然的无为,而又无不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而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追求的都是完美主义的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