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这里的布衣是什么意思?
古人是有明确的地位之分的。比如,能骑马的是官员,平民骑驴、骑牛;能佩剑的是贵族和士(文士和武士),普通百姓不行;等等。
《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吏以下,布衣冠帻”。官和吏、民有区别:官员衣丝帛、戴冠,吏和以下的平民只能穿布衣、束发用布巾。就是下面这样:
诸葛亮是世家子弟,这没问题。
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官员绝大部分出自世家。世家之外,汉代有举秀才、举孝廉两途。公卿和各州郡每年推荐一个秀才(才学),各郡每年推荐孝、廉各一(品行)。也基本被世家子弟垄断。比如孙权在孙策死前就是孝廉。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在诸葛亮8岁时就死了。然后一家人跟着叔父诸葛玄去上任豫章太守。后来豫章太守换人,又一起到荆州投靠刘表。
这时候的诸葛亮,确实是布衣。但布衣身份是暂时的。他如果真的靠躬耕几十亩土地生活(汉代,一个丁男可以分20亩地),哪有时间读书,哪有时间和当地名士交流!
那时,通婚要门当户对。诸葛亮是世家子弟,家族通过联姻,和荆州几大望族蔡家、蒯家、庞家都是亲戚。尤其值得说的,他老丈人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通俗地说,诸葛亮要称呼刘表为姨父。这样,他生活保障是不愁的,躬耕,只是一种姿态。中国的望族一贯是耕读传家。
这时候的诸葛亮,学识不用说,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得到几个知音朋友认可,这就够了,“时人莫之许”不重要。他喜欢抱膝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什么呢?其内容是,齐景公时晏婴用计“二桃杀三士”。这样的布衣诸葛亮,总会出头的。
这时候的诸葛亮,还是大帅哥。《三国志》说: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1米84的身高,帅得让人惊叹。开玩笑地说,大概接近这样子:
什么?你说战乱年代帅有屁用?你看:诸葛亮27岁出使东吴,(孙)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再说反例,庞统长的丑,出道经历的坎坷,就比诸葛亮多。不重颜值,曹操怎么会成“捉刀人”?这样的诸葛亮,是布衣,又不是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