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的刘备是不是名不副实,是三国最弱的君主?
三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都非凡人,哪怕诸如董卓、袁术、袁绍这些失败者,皆是当时豪杰。东汉末人口5000多万,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那十几位之一,难度可想而知。
三国的建立者,更是尤为厉害的人物。孙权善于政治,笼络多方人心,父兄的老将、江东世家等复杂势力,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等名臣名将,建立东吴基业。
曹操善谋略,一生征战无数,擒吕布、打张绣、阻击袁绍、入关中、下汉中,有胜有败,最后一统北方,成为汉室魏王,为曹丕篡汉打下基础。建安早期的历史,曹操是绝对的主角。
刘备比上两位,略显不足。他没有厉害的父兄,也没有充足的财力,更缺一个合适的机会。从崭露头角开始,刘备总是在夹缝中求生。有不少人认为,刘备名不副实,是三国最弱的君主。
镇压黄巾,刘备立下功劳,好不容易混个县尉,却没多久被郡守摘了去。领了徐州,又被吕布撵跑。抱上曹老板的大腿,刘备又掺和衣带诏,只能再次出逃。直到投奔荆州刘表,才稍微安稳。
如此狼狈的刘备,靠什么建立蜀汉,跑得快?能三分天下,刘备善于审时度势,以及对人心的把握。
审时度势,能趋利避害,以防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董承等人谋划衣带诏,计划详尽,人员安排合理,刘备却不是很看好他们,认为成功的几率太低。
直接拒绝董承等人,刘备恐怕得被“祭旗”,又不能留在许都,事败后,被曹操瓮中捉鳖,于是借口“领兵从外部支援”,逃向徐州去了。董承胜,刘备至少有个起兵响应的功劳,曹操胜,徐州离许都有一定距离,有应对时间。
后来,刘备帮着袁绍打官渡之战,曹袁的局势,就连曹操己方都不是很看好,刘备却想着另做打算了。他领兵在南阳一带,一方面想着骚扰曹操后方,一方面想着找寻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最次一点是袁绍败了,还能退往荆州。
未虑胜,先虑败,刘备能数次脱困,便是基于此种考虑。同样,这也使得刘备显得稍微“懦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其塑造为一个“仁”者,为他的逃跑行为做出解释。
刘备的基础太差,实力是丁点损失不得。曹操占据中原,东吴定居江东,都有稳定的基地,只有稳定的基地,才有源源不断的兵源、粮草,有士卒和粮草,才能扩充势力,这些东西,刘备都不具备。
审时度势只是保证刘备的存活率,却不会让他势力大涨,对人心的把握,才是刘备势力“蓬勃发展”,成为建安后期主角的原因。
刘备对人心的把握,夸张一点,可以说是“一言定生死”。曹操帮刘备夺徐州,吕布据城而守,最后被部下出卖,绑了投降曹操。
曹操既爱惜吕布勇武,想让他为己所用,又忌惮对方,生怕被反噬。刘备一句话:你忘记丁原、董卓了?曹操听后,果断杀了吕布。刘备轻飘飘的一句话,定下吕布的生死,气的吕布大骂“大耳贼”,因为他知道,提起杀丁原、董卓这事,他死定了。
诸葛亮隐居隆中,始终不曾出山,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将其请了出来。有人说是诸葛亮故意拿大,抬高身份。面对当时刘备,诸葛亮用抬身份吗?
诸葛亮所说“不求闻达于诸侯”,确实是他生平志愿,但当遇到刘备后,一切都变了。刘备的一些特质,折服诸葛亮,也就有了史上最被称道的一对君臣。刘备能请出诸葛亮,靠的就是对人心的把握,以此说服诸葛亮。
孙刘联军,赢得赤壁之战后,孙权请刘备吃酒,待只剩孙权、刘备二人后,刘备趁机赞叹周瑜:“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刘备正是把握住孙权心理,知道他猜忌周瑜,才有这句“离间”的话。孙权没有任何功绩、威望,能当江东之主,完全因为有个好爹和好兄长,正是这先天不足,孙权有点不自信,对周瑜等立下大功的人,心有猜忌。
类似的离间话,对曹操就完全无用,曹操的基业,是他一点点打下来的,他有镇压手下武将的自信。曹操活着,压服诸多世家,让他们不敢反抗,重用曹氏、夏侯氏子弟,曹丕就不行。
曹丕登基,得同世家妥协,用九品中正制换取世家的支持,对自己兄弟,多方猜忌和防范,这一点,是不是类似孙权?官二代,皇二代,不自信是通病,威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做事获得的。
刘备的话,轻飘飘却直击靶心,加重孙权的猜忌心。孙吴不稳,刘备才好有所作为不是?说到这里,我们再聊聊关张。关张二人的勇猛,在南北朝已经享有大名。我们总有一个印象:刘备刚出“新手村”,就带着关羽、张飞两员猛将,不起飞才怪呢。不过读《三国志》却不一样了。
关张二人出道的时候,没什么名气,只是同刘备关系稍近,不像《三国演义》一样,上来就阵斩黄巾大将。
刘备当上平原相后,关羽才有了别部司马的职位,成刘备势力的二号人物。只能说,关张二人,同刘备一样,也是一点点崛起,从战争中活下来,一步步成为绝世名将。他们三人,互相成就,而非天生如此。历史向来是人的历史,有血有肉。
刘备对人心的把握,是他成功的关键,如此说却不是说他利用人心,而是善于识人,君臣相宜,将相和,才是蜀汉以一州之地,三分天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