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08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由于CPI已连续5个月超过我国5%的通货膨胀预警警界线,生产资料价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涨,温和结构性通胀已有向全局性通胀蔓延之势,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将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同时加快,经济内生性增长十分强劲,2008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环境良好
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世界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预期是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基础和实力,反过来,这些盛会的召开又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供应紧张状况基本缓解。大型煤气化工程、小火电关停与新装机容量扩充、京沪高铁兴建在即等基础建设蓬勃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环境也已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多年稳定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内部环境,不仅有力保证了2008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还将延续中国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
农业有望稳产增收
农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征。虽然中国2004—2006年连续4年粮食增产丰收,但由于国际市场粮食出现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国内粮食供应偏紧。2008年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解决,因为从2007年世界粮食收成来看,国际粮农组织十分乐观,预计将达到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国政府支农力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07年种粮、生猪饲养等农业补贴发放到位都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农民根据市场自主调节生产的能力会进一步显著增强。
投资仍将稳定增长
连续数年的经济增长已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集中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更多的是以投资建设的方式还富于民,2008年正逢政府换届之年,稳定经济增长是其首要工作职责,以建设投资为中心则又是大多数政府工作的常规之策,因此政府投资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不仅如此,2007年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机会和条件增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还会继续加大国内投资。综观国内投资的各种因素,2008年投资热度将会依旧不减。
消费迈向新台阶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在保持近几年住房、汽车及旅游火热的基础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费出现较大增长。2007年消费旺盛的另一大特征是在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处于较大上涨时,消费者信心指数连创新高,这一特征表明城乡居民对未来个人收入与未来生活状况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费增长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长之外,我们认为,2007年最低工资标准、低保、医保、退休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大范围贯彻落实才是我国消费状况明显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障碍,消费活力才能得以释放。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看好,2008年我国消费还将迈向新台阶,这一增长态势将充分体现在家庭高档消费品(如新型家电和数码信息产品等)、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及家庭服务等日常消费服务上。
以上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依然十分强劲,但其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首先,国际国内资源品价格起伏不定。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在农产品、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除个别品种外,1—11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呈现普涨现象,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1—11月现货、期货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12.21%、12.24%。与此同时,国内初级品、资源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国内钢材、水泥价格开始攀升,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涨幅明显。此不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并且也提高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与消费,为明年的经济总体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其次,我国经济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一是内需不足,2007年我国贸易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尽管政府采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各项调控政策,但出口增长势头依然旺盛;二是消费不足,投资多年来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主力军,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双高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平均增速;三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承受压力过大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我国将从2008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总水平保持9.8%不变,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但2008年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出口政策调整力度和执行力度,减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减小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出口政策上,资源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土地与环境保护的力度都会加强,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传导,影响可能会在2008年集中显现出来,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迹象表明经济政策已在发挥潜在的作用。各项经济政策的共同作用将会大大降低依赖资源品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的利润,一些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此外,为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频率与调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3月18日第一次调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调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将减少部分过热的投资。
因此,综合分析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各类因素,预计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但速度会有所放缓,从2007年态势小幅回落1—1.5个百分点。
由于CPI已连续5个月超过我国5%的通货膨胀预警警界线,生产资料价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涨,温和结构性通胀已有向全局性通胀蔓延之势,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将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同时加快,经济内生性增长十分强劲,2008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环境良好
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世界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预期是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基础和实力,反过来,这些盛会的召开又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供应紧张状况基本缓解。大型煤气化工程、小火电关停与新装机容量扩充、京沪高铁兴建在即等基础建设蓬勃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环境也已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多年稳定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内部环境,不仅有力保证了2008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还将延续中国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
农业有望稳产增收
农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征。虽然中国2004—2006年连续4年粮食增产丰收,但由于国际市场粮食出现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国内粮食供应偏紧。2008年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解决,因为从2007年世界粮食收成来看,国际粮农组织十分乐观,预计将达到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国政府支农力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07年种粮、生猪饲养等农业补贴发放到位都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农民根据市场自主调节生产的能力会进一步显著增强。
投资仍将稳定增长
连续数年的经济增长已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集中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更多的是以投资建设的方式还富于民,2008年正逢政府换届之年,稳定经济增长是其首要工作职责,以建设投资为中心则又是大多数政府工作的常规之策,因此政府投资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不仅如此,2007年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机会和条件增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还会继续加大国内投资。综观国内投资的各种因素,2008年投资热度将会依旧不减。
消费迈向新台阶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在保持近几年住房、汽车及旅游火热的基础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费出现较大增长。2007年消费旺盛的另一大特征是在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处于较大上涨时,消费者信心指数连创新高,这一特征表明城乡居民对未来个人收入与未来生活状况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费增长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长之外,我们认为,2007年最低工资标准、低保、医保、退休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大范围贯彻落实才是我国消费状况明显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障碍,消费活力才能得以释放。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看好,2008年我国消费还将迈向新台阶,这一增长态势将充分体现在家庭高档消费品(如新型家电和数码信息产品等)、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及家庭服务等日常消费服务上。
以上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依然十分强劲,但其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首先,国际国内资源品价格起伏不定。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在农产品、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除个别品种外,1—11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呈现普涨现象,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1—11月现货、期货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12.21%、12.24%。与此同时,国内初级品、资源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国内钢材、水泥价格开始攀升,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涨幅明显。此不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并且也提高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与消费,为明年的经济总体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其次,我国经济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一是内需不足,2007年我国贸易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尽管政府采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各项调控政策,但出口增长势头依然旺盛;二是消费不足,投资多年来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主力军,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双高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平均增速;三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承受压力过大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我国将从2008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总水平保持9.8%不变,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但2008年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出口政策调整力度和执行力度,减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减小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出口政策上,资源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土地与环境保护的力度都会加强,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传导,影响可能会在2008年集中显现出来,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迹象表明经济政策已在发挥潜在的作用。各项经济政策的共同作用将会大大降低依赖资源品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的利润,一些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此外,为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频率与调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3月18日第一次调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调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将减少部分过热的投资。
因此,综合分析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各类因素,预计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但速度会有所放缓,从2007年态势小幅回落1—1.5个百分点。
展开全部
36年来,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一个纪录。过去日本有过20年黄金增长,后来韩国超过日本,黄金增长速度持续时间接近30年。现在是中国,时间更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增长还能保持多长时间高速,或者是中高速,或者是较高速?这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们关注的话题。
进入新常态之后,约束经济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一个是供给,生产方面国民经济的各种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成本,包括自然资源土地成本,包括技术进步的代价,包括运用环境的成本,这些方面都在上升。成本提高就要求增长方式转变,要求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增大,转为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带动增长,否则增长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并且短期经济会出现严重的不稳定,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二是需求,从过去需求旺盛,转向需求疲软。投资方面需求疲软是因为自主研发和创新不够,有储蓄但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消费需求疲软原因是什么呢?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降低全社会消费倾向。结果导致需求相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严重不适应。
这种形势下就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升级,这样才能带动投资需求真正增加,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而真正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的协调扩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会受到约束,同时会出现经济衰退。所以进入新常态之后,担心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也不要悲观。中国是上中等发展阶段的国家,离工业化目标完成还有一段距离,离城市化完成也还有一段距离,离现代化的距离还稍微远一些。按照两个百年目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工业化,2050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之前,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还是处于增长速度比较高的区间。
另外,从要素分析来看,影响潜在增长率的无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增长量,一个是资本形成的增长量,另外还有全要素效率。除了劳动增长量增速开始放慢之外,没有充分理由表明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其他因素发生严重逆转,总的来说还是正增长,无论是资本形成还是全要素效率,并且劳动增长也是正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放缓,还要注意到,劳动增长量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所起的作用比重并不大,因而它的放缓影响也不太大。
所以,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实现之前,中国潜在的增长率会大幅度下降。这方面有很多测算,有的测算在2020年之前中国潜在增长率应当在7%左右,2025年之前应该在6%-7%,2030年之前6%左右,2030年以后降到5%左右,这是比较保守的。乐观的测算,2023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7%,甚至略高一点。我认为,从潜在增长率因素看,中国还有比较高的增长区间。这些因素包括几大战略,如长江经济带、环渤海、“一带一路”,包括支持“一带一路”的金融平台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再加上深化改革的红利,结构升级、城镇化本身的推动等。这些有利的因素在这个阶段会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增长速度。
进入新常态之后,约束经济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一个是供给,生产方面国民经济的各种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成本,包括自然资源土地成本,包括技术进步的代价,包括运用环境的成本,这些方面都在上升。成本提高就要求增长方式转变,要求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增大,转为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带动增长,否则增长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并且短期经济会出现严重的不稳定,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二是需求,从过去需求旺盛,转向需求疲软。投资方面需求疲软是因为自主研发和创新不够,有储蓄但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消费需求疲软原因是什么呢?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降低全社会消费倾向。结果导致需求相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严重不适应。
这种形势下就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升级,这样才能带动投资需求真正增加,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而真正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的协调扩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会受到约束,同时会出现经济衰退。所以进入新常态之后,担心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也不要悲观。中国是上中等发展阶段的国家,离工业化目标完成还有一段距离,离城市化完成也还有一段距离,离现代化的距离还稍微远一些。按照两个百年目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工业化,2050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之前,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还是处于增长速度比较高的区间。
另外,从要素分析来看,影响潜在增长率的无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增长量,一个是资本形成的增长量,另外还有全要素效率。除了劳动增长量增速开始放慢之外,没有充分理由表明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其他因素发生严重逆转,总的来说还是正增长,无论是资本形成还是全要素效率,并且劳动增长也是正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放缓,还要注意到,劳动增长量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所起的作用比重并不大,因而它的放缓影响也不太大。
所以,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实现之前,中国潜在的增长率会大幅度下降。这方面有很多测算,有的测算在2020年之前中国潜在增长率应当在7%左右,2025年之前应该在6%-7%,2030年之前6%左右,2030年以后降到5%左右,这是比较保守的。乐观的测算,2023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7%,甚至略高一点。我认为,从潜在增长率因素看,中国还有比较高的增长区间。这些因素包括几大战略,如长江经济带、环渤海、“一带一路”,包括支持“一带一路”的金融平台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再加上深化改革的红利,结构升级、城镇化本身的推动等。这些有利的因素在这个阶段会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增长速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是,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我们的空气、水、土壤、河流、海洋受到了严重污染。十八大以后,我们及时调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略,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增长。
二是,贫富差距有明显的扩大,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一个社会的发展还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经济发展的福利。此外,过去一个较长时期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非常正确的措施,正在不断消除腐败的温床。
中国现在要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走向持续稳定增长。我认为6%的增长速度对中国来说已经非常好了。过去我们总是追求高增长目标。一个时期社会利欲熏心,非常浮躁,急功近利。做学问的急功近利,恨不得快速成为著名学家,哗众取宠,不用心研究基本问题。中国社会非常复杂,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实际上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就是一个著名学者。学界很浮躁,这些年真正好看的经济学著作很少,要么枯燥无味,要么浮光掠影,没有认真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做企业的也浮躁,恨不得一天就要挣一个亿。所以,中国企业生命周期是最短的。
我认为,中国把增速目标降下来是非常正确的,6-6.5%的目标已经非常了不起,增长的基础是90万亿人民币巨大的规模,毎年的增量相当于八千亿到九千亿人民币。增速目标下调是第一个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
第二,推动结构转型。中国经济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型,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现在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中国很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要依靠这个人口红利已经不行了,我们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这其中最重要是,推动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低效的产能出清,要保持一个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
第三,一定要持续推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一定是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最重要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中,我们什么时候正确处理好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的经济就会好;我们什么时候忘掉了这一条,认为有形的手可以有无边的力量,经济一定是差的,因为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此外,要正确对待民营经济。我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果民营经济不存在,我们谈不上市场经济。我们要让各种社会资本能放心地投资,没有忧虑。
政策的稳定和预期很重要。中央提出来五个稳定,其中投资要稳预期,稳投资的核心是要让所有投资主体有信心。政策要稳定,就要让民营经济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一个时期认为民营经济可有可无,中国经济很快就走了下坡路。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非常重要。
第四,一定要保证政策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周期调整,特别是财政税收政策。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要大幅度减税降费,这非常正确。我们过去相当长时期根本没有降税的概念,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税收。实际上,当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要降低市场主体的税收和费用成本。我们要扩大税基,要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有希望、有信心,其中税和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在企业界的朋友告诉我,之前税费太高了,受不了。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交税,但是按照那样的税收结构,企业是很难做下去。我相信他们的呼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多赚一点钱,他们活下去中国经济才会有希望。
第五,一定要推动创新。没有创新,中国经济就没有希望,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创新,其中科技创新特别重要。华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我希望中国在不同领域要有不同的华为,我们要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领域都要有类似华为那样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这个要靠科技创新来完成。
第六,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经验,没有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闭关锁国永远成就不了伟大的国家。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开放,开放里面,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我认为,中美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国的关系,也是中国对外关系最重要的内容。中美一定要互利、尊重、协商解决各种问题。做生意不是强卖强买,有利益就做,没利益就不做,一个国家不能要求另外一个国家必须做什么,以及必须不能做什么。我们必须在WTO规则基础上来管理经济,我们可以根据新的变化去修改WTO某些规则,但是修改之前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
第七,劳动力素质要提高。我认为,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中国要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很难。我们经常讨论中等收入陷阱,当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素质不能够适应高增长的要求,这个国家教育系统有问题,培养的劳动力素质下降了、没有创造力了,不能培养只会享受的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基础,没有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何来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中国的大学一定要培养岀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经济的建设者。
二是,贫富差距有明显的扩大,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一个社会的发展还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经济发展的福利。此外,过去一个较长时期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非常正确的措施,正在不断消除腐败的温床。
中国现在要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走向持续稳定增长。我认为6%的增长速度对中国来说已经非常好了。过去我们总是追求高增长目标。一个时期社会利欲熏心,非常浮躁,急功近利。做学问的急功近利,恨不得快速成为著名学家,哗众取宠,不用心研究基本问题。中国社会非常复杂,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实际上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就是一个著名学者。学界很浮躁,这些年真正好看的经济学著作很少,要么枯燥无味,要么浮光掠影,没有认真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做企业的也浮躁,恨不得一天就要挣一个亿。所以,中国企业生命周期是最短的。
我认为,中国把增速目标降下来是非常正确的,6-6.5%的目标已经非常了不起,增长的基础是90万亿人民币巨大的规模,毎年的增量相当于八千亿到九千亿人民币。增速目标下调是第一个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
第二,推动结构转型。中国经济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型,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现在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中国很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要依靠这个人口红利已经不行了,我们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这其中最重要是,推动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低效的产能出清,要保持一个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
第三,一定要持续推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一定是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最重要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中,我们什么时候正确处理好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的经济就会好;我们什么时候忘掉了这一条,认为有形的手可以有无边的力量,经济一定是差的,因为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此外,要正确对待民营经济。我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果民营经济不存在,我们谈不上市场经济。我们要让各种社会资本能放心地投资,没有忧虑。
政策的稳定和预期很重要。中央提出来五个稳定,其中投资要稳预期,稳投资的核心是要让所有投资主体有信心。政策要稳定,就要让民营经济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一个时期认为民营经济可有可无,中国经济很快就走了下坡路。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非常重要。
第四,一定要保证政策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周期调整,特别是财政税收政策。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要大幅度减税降费,这非常正确。我们过去相当长时期根本没有降税的概念,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税收。实际上,当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要降低市场主体的税收和费用成本。我们要扩大税基,要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有希望、有信心,其中税和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在企业界的朋友告诉我,之前税费太高了,受不了。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交税,但是按照那样的税收结构,企业是很难做下去。我相信他们的呼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多赚一点钱,他们活下去中国经济才会有希望。
第五,一定要推动创新。没有创新,中国经济就没有希望,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创新,其中科技创新特别重要。华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我希望中国在不同领域要有不同的华为,我们要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领域都要有类似华为那样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这个要靠科技创新来完成。
第六,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经验,没有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闭关锁国永远成就不了伟大的国家。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开放,开放里面,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我认为,中美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国的关系,也是中国对外关系最重要的内容。中美一定要互利、尊重、协商解决各种问题。做生意不是强卖强买,有利益就做,没利益就不做,一个国家不能要求另外一个国家必须做什么,以及必须不能做什么。我们必须在WTO规则基础上来管理经济,我们可以根据新的变化去修改WTO某些规则,但是修改之前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
第七,劳动力素质要提高。我认为,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中国要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很难。我们经常讨论中等收入陷阱,当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素质不能够适应高增长的要求,这个国家教育系统有问题,培养的劳动力素质下降了、没有创造力了,不能培养只会享受的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基础,没有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何来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中国的大学一定要培养岀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经济的建设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中国庞大、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使中国在科技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在国际上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第二,长期的积贫积弱使每一个中国人有一种奋力赶超的强烈欲望,人们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第三,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窗口,压抑已久的生产能量就像决堤之水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第四,我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控性。
第五,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提供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第二,长期的积贫积弱使每一个中国人有一种奋力赶超的强烈欲望,人们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第三,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窗口,压抑已久的生产能量就像决堤之水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第四,我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控性。
第五,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提供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任何国家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因素。
再进行归并,就是供给与需求。投资可以创造供给(部分投资政策也制造需求),消费与出口制造需求。然后,你归并后再划分,目前国内几个最流行的概念,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供给侧解决的是供给问题,任务是避免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质量,这是高质量发展任务的一体两翼之一;而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
再进行归并,就是供给与需求。投资可以创造供给(部分投资政策也制造需求),消费与出口制造需求。然后,你归并后再划分,目前国内几个最流行的概念,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供给侧解决的是供给问题,任务是避免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质量,这是高质量发展任务的一体两翼之一;而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