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要考什么?
假如你穿越回古代,想不想去考一次科举考试呢?科举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制度。古代对于人才的选拔不是一下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周代是世卿世禄。再到汉朝的察举制与征辟制。到了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后面科举制度开始萌芽,从唐朝正式成型。
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考试形式上也分为几种墨义(笔试,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帖经(古诗词填空题)策问(问答题)诗赋(要求人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诗赋考试还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因此诗赋取士较之后世将考生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的“经义”,地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后是杂文同意也是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
我们常在影视作品还能看到武举制度。这个武举是由武则天开创的。对于武举而言考的不仅仅只有武力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也就是说要有勇有谋。还对相貌也有所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而也不是考试就能立刻当官的,还有官员培训学校的,士子中举后如若外放为官,是先要去官员学校去接受培训的。科举制有好有坏,在历史上确实选拔出了不少的人才。但同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思想进步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