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字到底是何含义?

 我来答
新馆胁焊Ah
2021-01-26 · TA获得超过83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88
展开全部

《史记》的第一章,是为五帝做传,五帝是哪五个呢?黄帝、颛顼(zhuānxū)、喾(kù)、尧、舜。

我们来看《史记》第一章第一句: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少典氏又是什么呢?我们中国族群源流,最远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的时代,应该是那个时候的支脉传承下来的,不过都缺乏文字记载。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按我们现在的理解,黄帝的名字就是——公孙轩辕。但是在久远的五帝时期,是没有现代“名字”这样的概念的,只有姓和氏,再就是名。

姓,许慎《说文解字》里面解释的是“从女,从生”,这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时期,母系社会的文化化石。我们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就学过,人类社会最开始的形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估计是近亲生育产生了很多“不良后代”,远古人们渐渐发现了这一规律,于是便慢慢形成规矩——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结合生育,于是便有了“姓”这个标志,同一个母系的后代便是同姓。到了后来的父系社会,这个同姓就成了同一个父系的后代。但同姓不能结合这一习俗一直保留着,哪怕是到了现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同姓不同通婚的习俗。这种浸润进骨子里面的文化习惯,生命力真的很强。



原始母系社会

第一句就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介绍背景知识,我们再来看第二句: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生而神灵,这意思大概就跟后面讲一些皇帝出生前天降异象差不多,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弱而能言,这是被后世误读最严重的一句话,在绝大部分书籍中,睁拆这句话都被解释成了,黄帝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了。其实我们想想就会知道这样解释说不通,绝大部分人,开口说话一般都是一两岁的时候,两三岁时,说话就比较通顺了。如果解释成黄帝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了,那是有多么的小,才值得写上史书?

这样的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言”在这句话里面的意思,根本就不是说话,同是先秦经典的《左传》里面有云:“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个“言”跟“弱而能言”里面的“言”就是同一个意思。

黄帝很小的时候,便能说出一些很有见解和道理的话,类似于《论语》和《道德经》,这两本书都是记载的孔子和老子说的话,但他们都是千年经典,“立言”就是这个意思,说出符合天道、能够流传于后世,让世人学习的话来。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十二个字放一起,黄帝从小到大,都聪明又有德行,反正就是一副天命所归的范儿。



黄帝石像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黄悉颤枣帝之前,是神农氏,神农氏衰微,天下大乱,诸侯混战,黄帝带着一帮人,收拾了这个乱局,天下由乱而治。

这一段其实很好懂,就跟后来刘邦、朱元璋他们一样,乱世突起,平定天下,最后成为皇帝一样的故事,而由于年代久远,过程就不是那么详细了。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ì)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黄帝征伐

黄帝虽然平定了各方诸侯,但是当时还有一个割据势力,那就是蚩尤。

蚩尤先放在一边,这个时候,我们中华的另一个老祖宗——炎帝,出现了,炎帝是神农氏的帝位称号,同时也是神农氏的部落长,统管当时中原各个部落,为什么会用“炎”作为帝号呢?因为第一代炎帝是将火的用途发扬光大,使部落强大起来而获得统治地位的,所以号“炎”,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洞模?我们下文也会讲到的。

到这里我们也能知道了,之前中原各个部族是由炎帝神农氏统治的,但“神农氏世衰”,天下大乱,黄帝异军突起,征服了各个部落,如此老王必然会来斗新王,“炎帝欲侵陵诸侯”。

但这个时候黄帝已经建立起了有效统治,并且颁布了各个利民政策。“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黄帝组建军队,训练士兵。

“治五气”,重点重点,重点来了。现在绝大部分书籍,对这句话都是一笔带过,“调和五行”,但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却是非常非常巨大。

什么叫“治五气”呢?五气,就是五行之气,金、木、水、火、土,而五气又和四季相对应,因为有四季,所以有五气,春为木,夏为火,仲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

从神农氏开始,中原的部族渐渐进入农耕社会,我们有句俗话,叫农民是靠天吃饭。种地,要想作物长得好、结果多,首要的就是“因循天时”,怎么循天时呢?看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就是因循天时而来的,惊蛰之后就要翻地准备种子了,春分、清明前后就是忙着播种的时候,然后除草、收割,都有很固定的时间点。

当然了,黄帝那个时候,刚刚进入农耕社会,还做不到这么仔细。黄帝“治五气”,就是确立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什么时候到春天了要播种了,什么时候到夏天要除草了,什么时候到秋天要收割了,把这些确定,就是治五气。

“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教化种植五种谷物,让人民休养生息,测量四方的土地,训练勇猛如野兽般的士兵。之后黄帝就与神农氏在阪泉之野展开了大战,打了三次,终于把神农氏打败了。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打败神农氏以后,黄帝联合各路诸侯,打败了蚩尤并杀掉了他。这个时候天下各个部族都尊奉黄帝为天子,黄帝部族彻底取代了神农氏,成为了新的统治者,这个时候如果天下哪里还有不服从的,黄帝都会征伐,直到平定才会离开,所以黄帝一直在奔波路上,没有停息。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这一段光看地名我们可能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把这些地名全都在地图上标注了出来,大家可以直观的看到,黄帝所巡狩的范围,其实跟后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大差不差,后来的中原王朝,多了个百越地区。



黄帝巡狩范围

这个涿鹿就是现在北京旁边的,河北省涿鹿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黄帝带兵四处巡狩,没有定居,手下的官卿都以“云”来命名,叫“云师”。黄帝设置了左右两个大监,监管各个诸侯国,于是各个方国安定,天下太平,这个时候祭祀山川鬼神的活动就有很多。

获宝鼎,迎日推筴。

这句话,也是一个重点,获宝鼎,字面意思是黄帝获得了一个宝鼎,但我觉得应该不是如此,因为这样解释的话,跟后面一点联系都没有了,可能是后世流传的错误,到底是如何,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了。

迎日推筴,迎着太阳推算历法。

神农氏炎帝将火的用途发扬光大之后,各个部族得以定居下来,这是后来能够产生农耕文明的先决条件。但是真正进入农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种地看天吃饭,首先你就得摸清楚天地日月运行的规律,这就得迎日推筴,测算历法。

我们古人是如何测算历法的呢?最简单最基础的方式,就是在地上立根棍子,观察棍子影子的长度变化,来测算太阳的运行规律,日晷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中国“中”这个字也是这么来的。



故宫里的日晷

在地上画个表盘,树上杆子,测算太阳运行规律,确定历法。这在那个时代,是尖端科技技术,一般都是由统治部族掌握,统治部族确定好历法,再发布到各个方国,各方国人按照这个历法展开生产活动。

渐渐地掌握这个尖端科技的部族国便被称为“中国”,中国这个名字就是这样产生的,自带荣耀属性。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这一段文字很多,但意思很简单,黄帝任命了四个人治理天下。后面几句话,综合起来就是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淳淳、国泰民安。

黄帝定历法,教大家种地,节用木材,功绩都是跟土地有关的,黄土大中,所以号“黄帝”,跟之前炎帝的命名方式是一样的。

《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到这里就没了,我们可以看到,黄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平定天下、确定历法,带领人民进入农耕生活,对我们华夏族的生存与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