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事迹?
五月二十二日,听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们十分悲伤,至今也无法相信。作为“中国粮食之父”,袁老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遭到非议的。但是他的成就,是普通人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当日16时,运送袁隆平遗体的灵车从医院地下通道出发,经芙蓉路,驶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途中"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声不绝于耳。
袁隆平一九六四年首次提出培育“不育系、保系、恢复系”的设想,并进行了科学试验。
一九七零年,他与李必湖、冯克珊等人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一九七二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 A”及相应的保留系“二九南一号 B”,一九七二年又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及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了将杂交稻育种划分为“三系杂交稻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亚种杂交稻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杂交稻远缘杂交稻利用”的战略构想。人们称他为“杂交稻之父”。
在我看来,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正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科学家楷模。对于科学家来说,我所期待的一切,正是在他身上发现的。爱国心、无国界的学术精神;敢于挑战、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淡泊名利、谦逊笃实的风范;对后辈的谆谆教导,对前人不盲目崇拜的可爱性格等等。每个细节都使我感到振奋和鼓舞。
“杂交稻”由0变1是袁隆平老爷子最大的成就。以前,杂交稻只是个概念,有了它,却完全不能种下去。而且他和他的团队完全把这些食物变成了真正的作物。杂交稻的优点也不在于味道,而在于“可控性”。相对于普通水稻而言,适应力和产量更强,使“粮食”更能抵御风险。当风调雨顺时,杂交稻种植面可以减少,反之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