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好习惯有哪些?
1、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的习惯
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动辄退缩,或转向教师和父母寻求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攻克困难。
此时,教师和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2、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好的孩子,一般会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能使孩子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那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应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由着孩子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
3、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要埋怨他们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放下不管或让他们死记硬背。
4、培养孩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
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
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习惯。
5、培养孩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做作业时一般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如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了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
因此,做完作业之后,教师和家长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使孩子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1.一心二用
一心二用,甚至多用的时候,感觉效率很高,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对于一些需要更多专注力的学习来说,一心多用只会让效率更低。因为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精力、注意力是有限的。经常一心多用,还可能导致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变差。所以,想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尽量一次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情。
2.抄笔记、划重点
学习中很多人都喜欢“抄书、抄笔记、划重要信息”,这些学习的方式很容易产生掌握知识的错觉。“抄和划”这两个动作,会让自己误以为已经把信息存入大脑了,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两个动作通常是机械的,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整合、理解,并没有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要如何避免呢?答案是:改掉“抄和划”,学会“写和讲”。①“写”说的是用自己的词汇、语言、知识:把老师或书上讲的重难点重新描述一次;梳理知识架构,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连接;对内容进行总结提炼,设计出一些问题,然后作答,方便以后复习时自测。
②“讲”说的是把你学到的这个知识讲给别人听,或者假装讲给别人听。讲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本觉得已经搞懂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弄懂,如此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学习,避免出现已经学会了的错觉。
3.反复阅读、死记硬背
一遍遍翻书、看笔记,看上去是非常熟了,感觉已经掌握了,但考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知识都是有点印象,但具体内容就是想不起来。
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反复阅读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一直反复阅读。在阅读熟悉之后,要进行检索、提取。比如合上书本,尽可能回忆所学的东西,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去翻看;比如上面讲到的“写和讲”的方法;再比如学习一些记忆技巧,例如我学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编码定位记忆,以及思维导图记忆等方法。把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起来,效果要远比只是单纯地反复阅读和死记好很多。
4.集中式学习
对于刚学过的内容,我们往往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学完之后隔了很久、等有需要了才去复习(这个时候很可能完全想不起来了);二是学完之后就马上复习。事实上这两种方式效果都不是很好,更好的方式是分散式学习和复习,也就是学完新内容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复习,这样能记得更牢。
具体的间隔时间大致可以参考遗忘曲线(在学习和暂时记住之后的:20分钟后、1小时后、8小时后、1天后、2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再次复习)。但具体是因人而异的,可以根据你实际的遗忘程度和记忆需要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