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现象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文言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2、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3、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4、被动句: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
二、虚词:
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三、古今异义: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当下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四、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2、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3、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4、被动句: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
二、虚词:
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三、古今异义: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当下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四、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