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邓艾能灭蜀?

 我来答
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游戏玩家

2022-06-14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4万
展开全部
了解三国历史的都清楚,灭蜀最大的功臣就是邓艾父子。只是他们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刚灭掉蜀就被钟会污蔑造反,然后被杀了。

邓艾是魏国的著名将领,也是灭掉蜀国的关键人物。不过据说邓艾灭蜀就带了数千兵马,这么点兵力究竟是怎么击败蜀国的呢?虽然当时蜀国已经穷兵黩武,而且诸葛亮也不在了,但是蜀国地形毕竟难攻易守,想要轻易破防还是非常困难的。

要说邓艾也是蜀国的克星,姜维北伐每次碰到邓艾就只有输的份,让蜀国上下都非常头疼。实际上邓艾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强上不少,一起来看看最真实的邓艾是什么样子的吧。

要知道,蜀汉的国都成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存在,当初刘璋暗弱,刘备入川还奋战三年,兵临成都城下时,也没敢强攻,而是在马超到来之后,用马超之威名,吓得刘璋稽首,开城投降。那么,为什么邓艾到来之后,仅用少量兵马,便迫降了刘禅呢?仅是因为刘禅暗弱吗?

答案是否定的,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当时邓艾率兵到来的时候,不仅刘禅怂了,满朝文武也分成了三派——有人主张降吴,有人主张降魏,有人则建议逃往南中,也就是说,没有一人主动请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迫于邓艾的威名

虽然邓艾在成名之前,被埋没多年,一生中最出彩的一战,也仅是灭蜀之战,但是在此之前,他在曹魏西线,负责抵御姜维的北伐,取得的战绩,也不容小觑。再加上他到达成都之前,先后在涪城、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及很多名将之后,很容易形成威慑力,使蜀汉的朝臣丧胆。

二、成都空虚

当然了,一个人的骁勇,在战场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如果成都内部有足够的兵马,刘禅和众臣,或者还不会这样轻易投降,毕竟没有谁想做亡国奴。但是,在此之前,姜维、张翼、廖化等人,都到往了前线,城中的守卫力量,则大都已随诸葛瞻殉国,刘禅就算想拼一把,又能够凭借什么,倚仗什么呢?

三、没有外援

成都不但城内空虚,还没有外援——在此之前,名将霍峻的儿子霍弋,想率南中的兵马,前来支援成都,刘禅听信了黄皓之言,认为魏军打不过来,于是选择了拒绝,这个时候,再重新征召霍弋,根本来不及了。而在巴东的阎宇,虽然早早便率军回援,可是史料中并没有他到达成都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个人神秘失踪了。另外姜维等人虽然暂时击败了钟会,一时半会,却也赶不到成都,所以刘禅即便不想投降,也无能为力。

另外,邓艾能灭蜀的还有三个侥幸原因。

第一,马邈献关。邓艾首先兵至江由关,守关的马邈不战而降,邓艾初临敌国,有立足之地真是天赐良机。至于说马邈投降原因,不见于史载。《三国演义》描述他当时心理活动是,看到蜀汉末落,牢骚满腹,才滋生降心。马邈投降,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对蜀汉腐朽失去信心。二是守军少不是邓艾对手,求援来不及。三是为邓艾诡计所惑,有一个传说是,说邓艾在羊角绑上火把,夜间纵放羊群在山间乱跑,马邈远远望去,以为点点灯火,是邓艾的千军万马。四是马邈胆,贪生怕死,为个人利益卖国求荣。从马邈很快投降的迹象分析,恐怕第一、第四点因素较大。这是蜀汉用人不当,不能在邓艾预料之内。

本可以闭关据守的关隘,由于马邈的投降,对蜀汉的威胁极大,这就等于敞开了蜀汉的大门。邓艾补充了给养,恢复了士气,又有了向导,从此可以长驱直入,向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东南)挺进。

第二,诸葛瞻的战略错误。正待邓艾进军绵竹,诸葛瞻临危受命,率军约万余人抵御魏军,军至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因那里地形复杂,前锋受挫,守险防不胜防,所以诸葛瞻才“盘桓未进”,以至黄崇屡劝不果。《三国志·黄权传》记载,“崇屡劝瞻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于未纳,崇至于流涕。”诸葛瞻只好退至绵竹,准备与邓艾决战。

诸葛瞻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决战,魏军涉险而来,给养有限,困在山区不能发挥其长,邓艾久经沙场,恨不能有一场决战!诸葛瞻未经战阵,决战肯定不是所长。他或者分兵成掎角之援,构成防卫体系,或者诱敌设伏,总之既使失利,也不至全军覆没,当时主要目的,是应该拖住邓艾,使其进退不得,才能赢得回旋的时间。

可是诸葛瞻在平旷的绵竹,摆下了正面对决的战场,企图以硬拼方式与邓艾分高低。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也许这场小胜,使诸葛瞻坚定了信心,以为以逸待劳可制胜。可能他低估对手,魏军已深入腹地,面临的是,置死地而后生,那可等闲视之!因此诸葛瞻以拼命写就的忠诚,终于使他与蜀军将士饮恨沙场,全军覆没。诸葛瞻的失败,使蜀汉失去了最后屏障。邓艾随后进兵雒县(今四川广汉县北),成都已近在咫尺。

第三,后主刘禅昏庸与懦弱,邓艾兵临城下,成都疏于防守,百姓人心惶惶逃向山野之际,才使这位皇帝慌了手脚,连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会议上或说入南、或说奔吴莫衷一是,这时谯周以危言分析,认为投降是上策,而群臣中竟有人说,如果邓艾不纳降时怎么办,可见当时一些人的惊恐程度!其时成都至少有相当兵力,尚可依城自守,与邓艾周旋。可是没有主见的刘禅,采纳了谯周的投降说教,遣张绍与邓良,带着降书与玉玺,至雒城邓艾军中议降。邓艾见书大喜,他未曾料到,蜀汉如此不堪一击,十二月,刘禅投降于邓艾军前,蜀汉至此灭亡。邓艾志在灭国,刘禅的匆忙投降,对他是求之不得!如果继续鏖战,邓艾仅一万兵力(其余士兵仍徘徊山路中),且后援不济,未知因素,还不知将他引向何方。

综上所述,还原那段历史,邓艾的成功,在已知五个因素中,属于他有把握的只有二个,占百分之四十,而且在景谷道的艰险,也是他未曾料到的。后三个条件十分重要,倘若有一个或更多原因,走向相反,都可能使他计划受阻,甚至功亏一篑。可见他事前并无多大胜算,成功的背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看来当时他所说“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应是大胆设想。所以,邓艾偷渡阴平,仍属于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他的成功,是在侥幸中的获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