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影评

 我来答
影视达人17
2022-06-17 · TA获得超过58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2.8万
展开全部
旧工业时代的浮世绘

——浅评《钢的琴》

“我心中真正理想的,完美的电影,是一部经由影像的结构化过程产生意义和感动的电影。”导演陈英雄对自身追求的定义在电影《钢的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导演张猛将冷静的视角投射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特立独行的电影风格,通过不同的符号元素,构筑起象征性明显的蒙太奇段落,展开了一副旧工业时代的浮世绘,奏响一曲集体追忆的挽歌。

诗意在镜头中流淌,情感于光影中荡漾。

影片开头,当小菊的画外音结束,画面淡入,大广角仰拍镜头中的陈桂林攫取观众目光,主角身份在精心设计的调度中得以确立。残缺与圆满,疲敝与簇新,这是对称式构图传递给观众最直接的观感,强烈的对比呈现出陈桂林所面临的困境。两人全景过渡为单人中景,陈桂林和小菊各自占据画框边缘,预示两人对自身立场占有主导权,镜头和画面的分切凸显了陈桂林和小圆的距离感,也恰切地说明了两人在情感交流上的区隔,或者说是一种争执,而其根源在于经济与阶层的对立。框架式构图营造的空间感与纵深感,为人物形象的立体化推波助澜。贯穿全片的横移镜头,强化了生活的客观视点,完整地展现了时空,创造出现实主义的真实感。

影片大多采用平拍视角,用朴素的镜头语言细琢平凡的小人物,蕴含着张猛导演的人文情怀,与小津安二郎一系列以家庭为题材的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笼罩在以灰色调为主的中色调中,枯黄的枝叶,颓圮的老宅,横亘的铁管,一系列意象组接成一座萧瑟与荒凉的城市。被框在镜头中的主角陈桂林如一片凋零的落叶,在时代飓风的席卷之下,罹患命运无情的击打。而他不过是数以万计下岗工人中微小的一员。电影镜头中的诸多细节都暗含深刻的隐喻。片头的电动车和工人聚集时成片的自行车是对工人蓝领阶层的象征;陈桂林和前妻交谈时,一旁矗立的柱子底端断裂喻示着两人婚姻破裂滥觞于经济基础。烟囱在影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旧工业时代的具象遗产,高耸的烟囱象征着东北工业曾经的辉煌,而最终的炸毁指代辉煌时代的落幕和时代群像的消逝,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却蕴含着无限缅怀。另一方面,烟囱作为爱情的分界线,陈桂林和淑娴在炸毁后结婚,这是对于工人阶级的爱情慰藉。

声音是影片中生活的注脚,是人物心理的含蓄写照,亦是对于理想镜像化的表达。

影片开头葬礼凝重与锣鼓喧嚣的剧烈反差,形成荒诞的戏剧效果,奠定了全片的黑色幽默基调。极具民族特色的前苏联歌谣穿插影片,回响于跌宕起伏的剧情片段,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导演对于东北工业历史的诠释与缅怀。影片围绕着“钢琴”这一物件展开,钢琴曲随着主角陈桂林的心境在虚实间流转,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也愈发鲜明。当女儿用手指敲击硬纸板做的假钢琴时,陈桂林用哼唱模拟琴声,对真钢琴进行童话般的构想。随后,有声源的人声渐弱,无声源的钢琴曲缓缓流出,融注了一位窘迫的父亲对改善生活的汲汲渴望,为画面平添几丝温情,同时包含了一层透明的无奈与哀伤。经典的中文歌曲,经由片中人物的歌唱,被赋予了具体语境和更为丰富的意蕴。如果说《跟往事干杯》是陈桂林试图从现实挣脱,潇洒面对人生的内心独白;那么在《张三的歌》的歌词中,淑娴对爱情的幻想已游离至自由的乌托邦;《怀念战友》则凝结了退岗工人其利断金的友情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守望。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促成观众与人物情感的共振,而影片中诙谐的台词在令观众忍俊不禁的同时发人深省。当陈桂林对前妻吹着牛皮,“刚买的钢琴还在海上。”这是他的逞强,实质上也是对自尊的维护,而这在拮据的生活状况前显得不堪一击。在陈桂林口中,前妻和卖假药的人跑了,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是导演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针砭。用“大产业”来定义杀猪,于夸张中透露出就业的艰难与辛酸。影片的声音塑造出一个作为父亲的,刚强而柔情的退岗工人陈桂林,而整个工人群体的生活面貌也可见一斑。观众能够从中解读时代特征,体味那些被高速驰骋的时代列车撞倒的平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影片的末尾,那辆凝聚了陈桂林及工友心血的钢琴,在众人的屏息凝视中缓缓出现,沐浴在肃穆与神圣中。圆圆奏响钢琴,悠扬的旋律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它是陈桂林理想主义最后一次挣扎,也是退岗工人们对旧工业时代的追忆与道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