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家暴可以被原谅吗?
我认为家暴是不能被原谅的,家暴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没有人愿意被伤害只是因为ta爱着你。
1.家暴可以分为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我认为两者哪一种都是不可以被原谅的。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家暴家暴,那肯定是组成了一个家庭内的人。《秒速五厘米》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我认为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尚且那么不容易,那为什么又要互相伤害呢,何况是可能给对方造成一辈子阴影的伤害。去伤害你好不容易遇到的人,这是难以接受和被原谅的。
2.那么来说说家暴为什么不可以被原谅呢?
因为家暴者往往情绪是易怒的或者在极其不冷静的情况下才会做出这种伤害对方的行为,可能是有意或者无意的,但是这对被家暴者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家暴者一旦出现这种迹象就意味着ta已经难以控制自己,即意味着ta后面也会有这种情况,被家暴者不仅身体受到了伤害,心灵也会因为担心会不会再次被家暴或者是冷暴力、精神嘲讽攻击而终日惶恐不安。家暴的后果只有两种,离开或者离去。
3.家暴会给双方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我们来看看几例家暴的案例吧。
2019年6月7日,山东滨州16岁的女孩杨瑞立在家中被父亲杀害。据调查,杨瑞立的父亲从2003年结婚起,对妻女进行长期家暴达16年。案发前一个多月,杨瑞立曾向相关部门写过一封求助信,称父亲的家暴已经严重危害到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学习生活。遗憾的是,这起常年家暴事件最终还是以命案作为结束。
2016年7月29日,广西都安一位女子不堪忍受丈夫20多年的家暴,在丈夫熟睡时持铁锤将丈夫打死。据其供述,多年来她曾多方求助,甚至因不堪忍受殴打离家出走,但丈夫以杀死孩子相威胁,最终她走投无路,产生了杀死丈夫的念头。最终法院对其减轻处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
上述两起案件的典型性在于,分别代表了家暴引起的暴力案件的两种经典情形。前一案例是施暴者长期家暴、变本加厉而最终行凶;后一案例是受害者长期忍受、忍无可忍最终暴力反抗。
试问哪一种情形愿意被人们看到呢?
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约25%存在家庭暴力,其中90%受害者是女性,且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选择报警,最长的已遭受家暴40年。在已公布的暴力案件之外,更多的家暴事件在寂静处上演、更多的受害人在黑暗中沉默。
遇到家暴,请先保护好自己逃离出家暴者的掌控之后,勇敢说不!第一时间拍照保存证据,在时机合适和下定决心后选择报警并起诉!不要选择原谅,生命无价,自我无价!祝远方的你平安健康幸福。
我觉得家暴不可以被原谅,家暴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敏感的词汇。毕竟被家暴了,心里会有一片抹不去的阴影,下面由我来讲讲吧。
遭遇家暴时,心理恐怕会受到创伤。如果一人对另一人实施家暴时,另一人在身体上受到了折磨,也会遭到精神上的折磨。除了肢体上的伤害,有时候家暴会出现语言攻击,说出辱骂、恶意诽谤等不良话语。家暴有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心里长期在焦虑之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轻则自残,重则自杀。
对夫妻
起初,夫妻家暴一次之后以为之后没有什么事,只要维护夫妻关系就行了。但是家暴多了,夫妻的关系就会变得很淡化,甚至会出现离婚,导致家庭破裂。
通常是丈夫家暴妻子的案例多,妻子生性软弱,性格温和。如果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往往会被丈夫家暴。妻子一旦离婚了,丈夫就会以死相逼,求妻子不能离婚,妻子容易受到丈夫的原谅。如果长期在家暴之中,丈夫的魔爪还会存在,不会放过妻子,妻子会感到很焦虑,面对丈夫只能平淡地对待。
对孩子
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很明显是错误的。
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对孩子实施家暴,孩子马上就会大哭。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晚上睡觉时容易做噩梦。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无心学习,很难进不去,害怕跟同学交往,变得很胆小、很自卑,留下童年的阴影。
在青少年时期,孩子面对家暴不一样了,有一种叛逆的心理。一般青少年被家暴原因有不喜欢听父母的唠叨、限制独立的自由,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容易跟父母吵架,很难跟父母原谅自己,甚至会做出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所以,家暴绝对不能被接受原谅。我们一定要向家暴说“不”!遇到家暴了,不要忍气吞声,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家暴不可以原谅!
妇联的某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90%的受害者是女性,而且家暴致死,约占女性他杀死因的40%以上。
在中国的女性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报警,而如果第一次遭受家暴时就报警或者离婚,那么就没有后面的34次了。
为什么这么严重,却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因为很容易把家暴和和一般的夫妻纠纷融合在一起 。
家暴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还会关系到社会。
以下就是家暴的危害:
对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如果在家里施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发展。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习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家庭暴力会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还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对家庭
家庭暴力对家庭和睦的影响非常大。家暴,是应该完全杜绝的。任何原因,任何事情,任何情绪,都没有理由实施家暴。
家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与未受虐待的女性相比,受害者抑郁、焦虑和恐怖症的水平更高,情绪困扰、自杀想法、自杀未遂率都明显更高。
如何远离
家暴一旦家暴这件事情发生,第一要考虑的,肯定是免受现场的伤害;如果确实无法逃离现场,那也要保护好自己,免受致命伤害。在家暴的现场,一定要大声呼救,不要在乎面子等因素,甚至家丑不可外扬的所谓生活原则。尽可能的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比如邻居,进而施救,或者报警。
每一位选择从家暴环境走出的受暴者,在离开之前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我们都应该理解与支持,而不是质疑。
希望我们永远不要成为家暴受害者,希望一旦不幸遭受家暴时,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
所有的抱怨都散了,知道真相,心都一揪。家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绝对不能放过。
个人感觉家暴不可能被原谅,因为,有无数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真的有家暴,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快刀斩乱麻,总是选择原谅和隐忍,那是在拿自己生命开玩笑。因为家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危险是因为,它发生的场所多为家中,比较私密。没有别人会知道,其次,家暴一般持续性非常长。
即使既往不咎,那也是心头永远的刺,一旦有了下一次只会更痛。我们都知道,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家人不是敌人,拳头不应该对着家人,也许就是因为那一次家暴就毁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
而且,家暴与出轨都一样,只有一次和零次的区别,如果他打顺手了就会一吵架就打人,因为他知道打你不用付出代价,也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因为在他要动手的那一刻,他自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现在家暴对你有影响,如果以后有了孩子,对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伤害,要远比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更难愈合的,是精神上受到的摧残,痛苦的童年回忆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父母之间吵架,在父母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事情,但在孩子眼里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恐怖片”。这些“童年阴影”会和我们一起长大,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我们遭受家暴时,及时拨打110报警。很多人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或被施暴方苦苦哀求后决定忍让,还是那句话,家暴只有零次和一万次的区别。生命无价,及时拨打110并要求警察记录笔录。
我们也要有证据意识。当我们遭受家暴时,为了防止暴力升级,应该向邻居和亲朋求助,他们都会是重要的证人。同时如果自己身体受到伤害,应该第一时间保存受伤部位照片以及就医记录。
家暴,千万不能原谅、千万不能原谅、千万不能原谅、真的,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以后的孩子。
家暴不可以原谅。如果是第一次第二次至少还有挽回的余地,家暴多次说明这个人毫无悔改的意思,那么也没必要去花费时间。被家暴者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你敢家暴一次我就让你付出一次代价,和你家暴我的代价几乎等同,你接着来我接着让你付出代价,直到双方过不下去为止。第二种可能:让家暴者付出一次惨痛代价之后,他再也不敢继续这么做了,双方都知道对方的能量差不多大,也就和平共处了。第三种可能:没有能力让家暴者付出代价,也没有能力阻止未来可能的家暴,所以选择分手。第四种可能:无论我能不能让对方付代价,出只要对方家暴我就从根儿上讨厌这个人,被家暴大部分处于第三种可能,你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话,还是趁早分开,即使你能能力保护自己,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个不珍惜你的人身上,这样是不值得的。
如果是为了生活
其实大部分家暴的,最后都继续凑合过日子。对此并不是抱悲观的态度,相反,会觉得这是好事,也是一种成熟的做法。不必将感情和婚姻想象得是一尘不染的东西,它是复杂的、人性的、世俗的、不完美的,同时,也是发展的、需要磨合的、要宽容的、磕磕绊绊中过来的,只要看到双方变得更好,才有过下去的勇气。
如果是为了感情
有这么一部分人,做什么都是为了感情,甚至牺牲自己拥有的东西,即使是被家暴他们也无动于衷,死死地坚守自己的信念,都说是为了所谓的感情,其实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糊涂而助长家暴者的威风,这样最后吃苦的还是自己。实施多次家暴的家暴者是不值得原谅的。
如果是为了幸福
零次与无数次。家暴或许有原因,但不能容忍。两个人的感情如果到了家暴的地步,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就算继续,比起家暴,抹不去的是精神上的痛苦。因为记忆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原谅与否,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了。就算是为了往后的幸福,也不能再与家暴者有任何联系。
如果是为了面子
面子这个东西在你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它反而没有,如果仅仅是为了这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损失了一辈子的幸福,那是真的不值得,往后可能会后悔,毕竟人只有一辈子,且行且珍惜,我们不能保证过得很快乐,只要自己不后悔。家暴这个事情,次数少的时候都不能原谅,更何况是次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