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建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已明确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3、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各类清洁手术及各类心脏手术,病人可于术前1小时使用抗菌药物,有内植物者或按专业规定标准实施。术中、术后抗菌药物使用视病情而定;选择性胃肠道手术,可于术前2-3天给予口服抗菌药物做肠道准备。
4、应用抗菌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凡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和结合临床选择最佳抗菌药物。
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6、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细菌性感染疾病,经抗菌药物治疗体温正常、症状好转3-4天即可停用。但败血症、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结核病等则视病情而定。人身上不见效。例如,呋哺妥因的药敏显示对伤口分泌物培养得出的细菌敏感,但呋喃妥因只在泌尿系统分布浓度较高,口服给药难以在全身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故对治疗皮肤骨骼伤口感染无效。2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及临床应用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2.1严格掌握适应症。抗生素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是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2.2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2.3对抗生素要有充分的认识,结合临床情况正确选择用药。用药前应熟悉所用抗生素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药动学、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详细资料.结合临床情况正确选择药物,制定最佳给药方案;正确选择给药途径、每次剂量、间隔时间等,使感染部位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以杀灭病原体。注意控制疗程,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天;败血症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lO天停药;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等疗程可达4—8周。2.4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2.5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2.6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抗生素预防用药的适应症限于:风湿热复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膜炎、结核并痢疾、霍乱等密切接触者;新生儿淋球菌或衣原体眼炎;创伤时防止破伤风及气性坏疽;污染手术;各种人造物修补、转换或留置手术。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小时,最迟不超过72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天)。2.7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2.8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宜多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2.9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2.10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应使用临床经验较多、毒副作用较少的药品,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2.11重视综合性治疗措施,发挥中医药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尽量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大力应用、推广、研究有良好抗菌作用的中医方药,辩证施治,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3、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各类清洁手术及各类心脏手术,病人可于术前1小时使用抗菌药物,有内植物者或按专业规定标准实施。术中、术后抗菌药物使用视病情而定;选择性胃肠道手术,可于术前2-3天给予口服抗菌药物做肠道准备。
4、应用抗菌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凡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和结合临床选择最佳抗菌药物。
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6、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细菌性感染疾病,经抗菌药物治疗体温正常、症状好转3-4天即可停用。但败血症、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结核病等则视病情而定。人身上不见效。例如,呋哺妥因的药敏显示对伤口分泌物培养得出的细菌敏感,但呋喃妥因只在泌尿系统分布浓度较高,口服给药难以在全身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故对治疗皮肤骨骼伤口感染无效。2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及临床应用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2.1严格掌握适应症。抗生素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是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2.2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2.3对抗生素要有充分的认识,结合临床情况正确选择用药。用药前应熟悉所用抗生素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药动学、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详细资料.结合临床情况正确选择药物,制定最佳给药方案;正确选择给药途径、每次剂量、间隔时间等,使感染部位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以杀灭病原体。注意控制疗程,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天;败血症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lO天停药;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等疗程可达4—8周。2.4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2.5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2.6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抗生素预防用药的适应症限于:风湿热复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膜炎、结核并痢疾、霍乱等密切接触者;新生儿淋球菌或衣原体眼炎;创伤时防止破伤风及气性坏疽;污染手术;各种人造物修补、转换或留置手术。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小时,最迟不超过72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天)。2.7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2.8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宜多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2.9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2.10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应使用临床经验较多、毒副作用较少的药品,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2.11重视综合性治疗措施,发挥中医药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尽量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大力应用、推广、研究有良好抗菌作用的中医方药,辩证施治,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MCE 中国
2023-07-19 广告
2023-07-19 广告
MedChemExpress ( MCE 中国 ) 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品质小分子活性化合物。作用于表观遗传学、PI3K/Akt/mTOR、凋亡、MAPK、Wnt 等 20 个信号通路的 375 个靶点蛋白,覆盖神经科学、免疫学等热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MCE 中国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