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6-2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2万
展开全部
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从关系的基本形态看,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一个人内在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对应到早年的心灵发展阶段,一元关系的阶段是六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一体的。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人,会忍不住去“剥削”、“掠夺”别人,就像婴儿“剥削”妈妈的乳汁一样。因为婴儿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结”。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二元关系的阶段是6-36个月。孩子开始和妈妈分离,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阶段实现两个里程碑: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 “ 控制 ” ,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你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断去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无论在一元关系的“共生剥削”中,还是在二元关系的“控制忠诚”中,父亲都是一个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会觉得父亲是一个敌人。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干脆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这里有一个隐喻: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象征。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

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父母中的另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二元关系的那种彼此连在一起的忠诚感也消失了,会发现谁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分享了。

一个人如果缺乏情感回应,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只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一元关系。当“坏”的、敌意的体验太多时,最初的婴儿就会使用一个极端的分裂来保护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都是“坏”的,他会拼命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以满足自己为先,不允许妈妈独立成为一个中心,因为会威胁到自己的中心地位。

当“好”的、善意的体验够多,婴儿就感知到,世界是满意的,自己也是“好”的。就愿意接受另外一个中心,承认妈妈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有时候不满足自己会让自己很受伤,但也可以消化这份不好的体验,因为总体还是好的。

二元关系的世界,是建立在世界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之上。

当然,二元关系也总是存在着严重的分裂,无论妈妈照顾得多好,小孩子都会有受伤的时候。这时,孩子就会出现一个矛盾:妈妈有两个,一个是好妈妈,一个是坏妈妈;孩子也有两个,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

正常情形下,孩子倾向于只意识到好妈妈和好孩子的存在,而忽略坏妈妈和坏孩子的存在。当好妈妈和好孩子比较多,而坏妈妈和坏孩子比较少时,孩子就能完整地意识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一回事,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一回事,妈妈和自己一样,都是有好有坏的。

这意味着整合,意味着关系中的两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完整存在,也能呈现自己的完整存在,是很好的二元关系的境界。

在二元关系中去处理“坏”是有难度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去构建一个三元关系,去化解关系里的张力。

具体的表现就是,孩子为了和妈妈维持好的关系,会把妈妈看成是比她本人更好的存在,自己也对妈妈好,而把“坏妈妈”,和“坏孩子”的关系投射到第三者身上,比如父亲。

如果父亲一味通过他的力量和权势,强行成为家庭的权力中心,孩子只会将他视为敌人,而不会把父亲纳入到自己内心。

这时父亲要秉持的原则,应该是先向孩子传递善意,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好的,然后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独立意志的。更重要的,父亲要牵着孩子的手,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需要记住的是,作为父亲,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外部世界。

当父亲和孩子关系中的“好”足够多了,孩子对父亲的观感就变了。关系中的“好”越多,孩子就越是能整合,看到父亲有好有坏,自己也是有好有坏。当孩子能看到,在自己和父母的这个三元关系中,自己、母亲和父亲,都是有好有坏,但基本是善意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这就意味着,孩子真正进入到了三元关系的世界。

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如果是一个人的世界,缺乏外界的回应,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坏的,虽然会努力维持自我的自恋,但终究会觉得自己也是坏的,所以不被这个世界接纳,其内在心灵容易演变得如魔鬼般可怕。所以,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需要爱与被爱,去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转换一个人心中的“坏”,走出孤独的一元世界。

在二元关系中,有好也有坏,通常还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如果我们能在三元世界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我和你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我向你表达了一个不满。这个不满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坏”,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要具备超高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利剑。然后,你面临的问题就会是,是该把这把利剑还给我,还是你用高超的爱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

二元关系的张力,常常就是这么大。

所以,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可以迂回绕弯了,可以分散力量了,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三角化”。

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我们大多数人会想活得简单、单纯一些,但你没办法一辈子都保持着单纯,你势必会发现,那些极力想单纯的人,都可能会遭遇各种伤害,而最终进入到复杂,真正的关键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说复杂没有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