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导师?这几种导师建议别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俗话说得好:本科生看学校,研究生看导师。
导师选得好,研究生期间会比较忙碌,做不完的项目、写不完的论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会比较充实。相反导师选得不好,研究生期间你也会很忙碌,忙于各种导师交待的琐事,杂事(自己慢慢领会),而学不到任何的专业知识,甚至有时候顺利毕业可能也会成为问题。
有人说,研究生导师没有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其实不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固然很重要,但是有几类导师不建议同学们选择。
老板型导师
时下研究生在网络文化等影响下经常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但是,导师自己不应以老板自居。导师的定位应是学术权威、道德楷模和经济资助的争取者。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关系。
监工型导师
导师们应做的是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快速成长,而不是整天“监工”,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性成果的创造都会有负面影响。
所以导师不能视学生为劳动力或是下属。在学术上应该和学生互相探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能要求学生过于循规蹈矩。避免引起学生反感,引发师生关系紧张。
漠不关心型导师
导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是一种极端情况。中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平均指导的在读研究生人数在全国里算是很高的。随着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加,很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导师对每个研究生不可能都关注到。
对学生关心不够很容易产生负效应,即个别学生或一批学生表现不是很好,影响到导师、学科甚至院校的招生质量。导师要区分不同的学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关注。
过分关心型导师
导师对学生关心的频次也需要把握。对一个学生,导师一个月关心一次和半个月关心一次,差别可能会很大。但关心的次数过多过频也未必合适。“呵护过紧”对培养能力不利。创新需要空间,学习研究需要时间,所以导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过分批评型导师
自信是学生很重要的品质,导师不能总是批评学生,剥夺学生的自信。批判是为了对新领域、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过度批评也会造成过度批判的学风与文风。屡受挫折的心理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失去目标。偶尔一次严厉的批评是必须的,但是经常的批评是不可取的。
处事不公型导师
导师处事不公的问题最应引起社会的充分注意。导师断错一事便会挫伤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导师不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亲疏远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或不信任导师,或奉承之风盛行。
用心不专型导师
导师在其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往往是比较专注的。随着其学术地位的上升,就容易受到庞杂事务的干扰,从而分散精力。
导师这样不专心对学生的现状和将来做事的态度也会有所影响。导师要时刻把握研究方向,准确区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眼高手低型导师
这类导师主要以年轻导师为主。年轻导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和其他研究组攀比学生数,喜欢多招学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到最后无力驾驭,适得其反。年轻导师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还处在攻坚阶段,过早分散精力会导致成就不高。同时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在研究生入学之前,怎么了解老师的性格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呢?其实并不难。
首先,可以通过科研文献检索网站搜索老师的论文,论文的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一位老师的科研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师兄师姐了解老师的性格,通过聊天群、论坛等,主动地联系课题组的在读研究生,了解具体的情况;最后,可以登录导师评价类网站,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主动地联系导师,通过接触了解导师的大致情况。
以上几种类型的导师不建议选择,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些弯路。那么,你的理想型导师又是什么样子?
导师选得好,研究生期间会比较忙碌,做不完的项目、写不完的论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会比较充实。相反导师选得不好,研究生期间你也会很忙碌,忙于各种导师交待的琐事,杂事(自己慢慢领会),而学不到任何的专业知识,甚至有时候顺利毕业可能也会成为问题。
有人说,研究生导师没有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其实不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固然很重要,但是有几类导师不建议同学们选择。
老板型导师
时下研究生在网络文化等影响下经常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但是,导师自己不应以老板自居。导师的定位应是学术权威、道德楷模和经济资助的争取者。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关系。
监工型导师
导师们应做的是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快速成长,而不是整天“监工”,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性成果的创造都会有负面影响。
所以导师不能视学生为劳动力或是下属。在学术上应该和学生互相探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能要求学生过于循规蹈矩。避免引起学生反感,引发师生关系紧张。
漠不关心型导师
导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是一种极端情况。中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平均指导的在读研究生人数在全国里算是很高的。随着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加,很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导师对每个研究生不可能都关注到。
对学生关心不够很容易产生负效应,即个别学生或一批学生表现不是很好,影响到导师、学科甚至院校的招生质量。导师要区分不同的学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关注。
过分关心型导师
导师对学生关心的频次也需要把握。对一个学生,导师一个月关心一次和半个月关心一次,差别可能会很大。但关心的次数过多过频也未必合适。“呵护过紧”对培养能力不利。创新需要空间,学习研究需要时间,所以导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过分批评型导师
自信是学生很重要的品质,导师不能总是批评学生,剥夺学生的自信。批判是为了对新领域、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过度批评也会造成过度批判的学风与文风。屡受挫折的心理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失去目标。偶尔一次严厉的批评是必须的,但是经常的批评是不可取的。
处事不公型导师
导师处事不公的问题最应引起社会的充分注意。导师断错一事便会挫伤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导师不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亲疏远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或不信任导师,或奉承之风盛行。
用心不专型导师
导师在其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往往是比较专注的。随着其学术地位的上升,就容易受到庞杂事务的干扰,从而分散精力。
导师这样不专心对学生的现状和将来做事的态度也会有所影响。导师要时刻把握研究方向,准确区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眼高手低型导师
这类导师主要以年轻导师为主。年轻导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和其他研究组攀比学生数,喜欢多招学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到最后无力驾驭,适得其反。年轻导师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还处在攻坚阶段,过早分散精力会导致成就不高。同时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在研究生入学之前,怎么了解老师的性格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呢?其实并不难。
首先,可以通过科研文献检索网站搜索老师的论文,论文的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一位老师的科研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师兄师姐了解老师的性格,通过聊天群、论坛等,主动地联系课题组的在读研究生,了解具体的情况;最后,可以登录导师评价类网站,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主动地联系导师,通过接触了解导师的大致情况。
以上几种类型的导师不建议选择,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些弯路。那么,你的理想型导师又是什么样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