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为什么会对楚国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楚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面对楚国军队,做出了退让九十里的决定。那么在这场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一定要退吗,真的是不退不行吗?
一:当时许下的诺言让晋文公不得不退。
晋文公还在没有当上君王的时候,一直在国外流浪,流浪到楚国的时候,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接待,还用诸侯的礼节接待他。一天,楚成王对他说,公子假如回到了晋国登上了君位,会用什么报答我呢。楚成王不肯要珍宝,重耳就说要是万一两国有兵锋相见的那一天,我情愿退避三舍。退避三舍就从这里出来了。古时候,一舍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二、晋文公的正直气节。
在春秋时期,人们是最讲究气节的。作为君王,晋文公有必要以身作则。在周礼几百年的浸润下,从家到国,都体现出一股君子之风。自己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自己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自己退了以后,对方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就这样,晋国的军队信守之前的诺言退了九十里。
在战争的紧要关头,重耳晋文公想起了曾经对楚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守信还是失信,在那个时候其实是很难选择的。重耳选择了守信,但如果他退让,最后晋国战败,那晋国的百姓们也会受到牵连。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对别人许下承诺,即使是为了答谢对方,也应该要想清楚。而且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要是等要做的时候才发现事情是不合理,那做与不做都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