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要怎么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前呢我觉得提问要比回答难很多,因为我想要得到我想要的信息知道我想要知道的内容那我就必须要知道如何去提问才能够获取。后来,随着我日渐的成熟,我发现,回答得好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长大了,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我发现太多的提问都有套路了,一不小心就被下套了。
比如你的对象会向你提问,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我只能黑人问号脸,exo me,加上一句whatever,你开心就好。所以说回答是不是很难?这要是没回答好,可能对象就没了有木有。
当然,不是只有在感情世界里才有套路,职场套路更多,以前我就碰到过我的领导问我说,小张啊,你觉得我们团队现在有什么问题么?我倒是想说一说有什么问题,但是领导我如实说了的话,不会被开除,年终奖不会拿不到吧?
这么看来,问题的提出是不是相对来说更容易,但是回答的好坏将会影响到你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啊!
那么如何回答好这些满是套路的问题呢?我们首先要从提问者本身出发。最近在看的《学会回答》就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一、提问者的四种状态和四种目的
提问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般会有四种状态,而每种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提问者的四种状态
1.提问者不知道答案
比如说上学的时候我们有一道题不会做了,问老师如何解答的提问,就属于这种状态。
2.提问者不关心答案
既然提问者不关心答案,那何必问呢?我们回想一下,过去我们是不是经常在寒暄的时候会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中午吃完饭了,遛弯碰到了同事,你会问他,吃了么?或者看到同事拎着包从公司往外走你会问他,要出去啊。这些你都是知道答案的对不对。
这两种状态大家都不难理解,剩下两种状态,一个是完全知道,一个是知道一些不太确定,既然知道答案了为什么还要问呢?要知道为什么的话,我们就要知道提问者的目的了。
(二)提问者的四种目的
一般来说,提问者会有四种目的:为考验而问、为核实而问、漫无目的地问、为知晓而问。
1.为了核实而问
比如说警察在办案的时候经常会问目击者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有些就是为了去核实才问的。
2.为了考验而问
举例来说,领导知道项目的进展情况,但是还是让你这个项目负责人来回答,这种时候领导可能是为了考验你对这个项目的掌控程度。
3.漫无目的的问
就像上面说的你吃了么?出去啊?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了寒暄一下的目的,这一类都属于这个目的。
4.为知晓而问
这个和为核实而问的区别在于提问者知不知道答案,如果知道答案,那就是为了核实或考验,如果不知道答案,那就是为了知晓了。
这么看上去,好像我们对提问者的状态和目的都很清楚了,但是在其中依旧还是有个坑需要解释一点的就是, 即使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人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场景下他的状态和目的也会是不一致的。 因此,要判断清楚他的状态和目的,最终一定是要基于当时当刻的情境和环境来进行判断。
二、回答者的策略
在知道了提问者的状态和目的之后,我们似乎依旧不能够去回答好对方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再往深走一步,知道回答的策略。我们可以从提问者的友好程度和问题的困难程度来制定谈话策略。
(一)问题的分类
1.一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高、问题难度大
这个时候,提问者其实是想要自己来回答和补充的,并不需要你的答案,因为对方知道你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不对。
2.二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低、问题难度大
这明显是刁难,很有可能对方就是等着我们的答案然后来批判我们。
3.三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低,问题难度小
这个就是一般性的提问,比如入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提问/回答的对话。
4.四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高,问题难度小
这个时候对方就是表扬性的提问,比如说领导觉得你最近工作做的不错,于是在开会的时候当着大家的面来问你说你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之类的问题。
(二)如何判定问题分类
我们知道去判断对方的友善程度和判断问题的困难程度,但是具体有什么指标可以来做参考的么?
1.友善程度
a.语言层面的友善:这个就包括像是语音语调、表情、姿态和动作等等。
b.内容层面的友善:不涉及个人人格、不涉及业绩指标、不涉及到过于隐私的问题。
c.关系层面的友善:对话的过程中人员关系是否有冲突(是否是竞争关系),对方和你的私交关系等。
2.困难程度
我们可以把问题划分到两个维度里,一个是逻辑维度,另一个是感性维度,越需要逻辑来回答的问题就越困难,越需要去表露我们的感情/隐私的就越困难。
说到这里,“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知道该怎么办了么?与其纠结答案,不如看看你对象提问时的状态和目的,以及她提问时的友好程度吧!
比如你的对象会向你提问,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我只能黑人问号脸,exo me,加上一句whatever,你开心就好。所以说回答是不是很难?这要是没回答好,可能对象就没了有木有。
当然,不是只有在感情世界里才有套路,职场套路更多,以前我就碰到过我的领导问我说,小张啊,你觉得我们团队现在有什么问题么?我倒是想说一说有什么问题,但是领导我如实说了的话,不会被开除,年终奖不会拿不到吧?
这么看来,问题的提出是不是相对来说更容易,但是回答的好坏将会影响到你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啊!
那么如何回答好这些满是套路的问题呢?我们首先要从提问者本身出发。最近在看的《学会回答》就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一、提问者的四种状态和四种目的
提问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般会有四种状态,而每种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提问者的四种状态
1.提问者不知道答案
比如说上学的时候我们有一道题不会做了,问老师如何解答的提问,就属于这种状态。
2.提问者不关心答案
既然提问者不关心答案,那何必问呢?我们回想一下,过去我们是不是经常在寒暄的时候会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中午吃完饭了,遛弯碰到了同事,你会问他,吃了么?或者看到同事拎着包从公司往外走你会问他,要出去啊。这些你都是知道答案的对不对。
这两种状态大家都不难理解,剩下两种状态,一个是完全知道,一个是知道一些不太确定,既然知道答案了为什么还要问呢?要知道为什么的话,我们就要知道提问者的目的了。
(二)提问者的四种目的
一般来说,提问者会有四种目的:为考验而问、为核实而问、漫无目的地问、为知晓而问。
1.为了核实而问
比如说警察在办案的时候经常会问目击者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有些就是为了去核实才问的。
2.为了考验而问
举例来说,领导知道项目的进展情况,但是还是让你这个项目负责人来回答,这种时候领导可能是为了考验你对这个项目的掌控程度。
3.漫无目的的问
就像上面说的你吃了么?出去啊?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了寒暄一下的目的,这一类都属于这个目的。
4.为知晓而问
这个和为核实而问的区别在于提问者知不知道答案,如果知道答案,那就是为了核实或考验,如果不知道答案,那就是为了知晓了。
这么看上去,好像我们对提问者的状态和目的都很清楚了,但是在其中依旧还是有个坑需要解释一点的就是, 即使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人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场景下他的状态和目的也会是不一致的。 因此,要判断清楚他的状态和目的,最终一定是要基于当时当刻的情境和环境来进行判断。
二、回答者的策略
在知道了提问者的状态和目的之后,我们似乎依旧不能够去回答好对方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再往深走一步,知道回答的策略。我们可以从提问者的友好程度和问题的困难程度来制定谈话策略。
(一)问题的分类
1.一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高、问题难度大
这个时候,提问者其实是想要自己来回答和补充的,并不需要你的答案,因为对方知道你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不对。
2.二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低、问题难度大
这明显是刁难,很有可能对方就是等着我们的答案然后来批判我们。
3.三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低,问题难度小
这个就是一般性的提问,比如入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提问/回答的对话。
4.四象限类问题:友善程度高,问题难度小
这个时候对方就是表扬性的提问,比如说领导觉得你最近工作做的不错,于是在开会的时候当着大家的面来问你说你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之类的问题。
(二)如何判定问题分类
我们知道去判断对方的友善程度和判断问题的困难程度,但是具体有什么指标可以来做参考的么?
1.友善程度
a.语言层面的友善:这个就包括像是语音语调、表情、姿态和动作等等。
b.内容层面的友善:不涉及个人人格、不涉及业绩指标、不涉及到过于隐私的问题。
c.关系层面的友善:对话的过程中人员关系是否有冲突(是否是竞争关系),对方和你的私交关系等。
2.困难程度
我们可以把问题划分到两个维度里,一个是逻辑维度,另一个是感性维度,越需要逻辑来回答的问题就越困难,越需要去表露我们的感情/隐私的就越困难。
说到这里,“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知道该怎么办了么?与其纠结答案,不如看看你对象提问时的状态和目的,以及她提问时的友好程度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