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目标——读《哲学导论》第三章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6-0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8万
展开全部
这就涉及到“ 提问方式 ”。“主体-客体”结构 和 “人-世界”的提问/追问方式就不同。

前者是作为主体的人站在客体之外追问客体(即客观事物)的根底,追问的是:“外在的客体是什么”。而后者,是人处在世界万物之中体悟人如何与无穷无尽的万物融为一体,关注的是:“人怎样与世界融合为一”。

(一)纵向超越

由感性的东西到理解的东西的追问——纵向超越。 常用在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

例如, (柏拉图主义时期) 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他过去曾按照他的前辈们的方法考察事物,这种方法就是,为了说明某事物,就直接地指向别的事物,即在别的事物中寻找事物的根底。

再例如,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唯心论 的概念哲学或形而上学都以“主体—客体”为前提,按照从感性中个别的、变化着的,有差异的、表面现象的、具体的东西追问到理性或理解中普遍的、不变的、同一的、本质性的、抽象的东西的纵深路线,达到对外在的客观事物之根底的把握。

再例如,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唯物论 也以“主体-客体”关系式为前提,采用从感性到理性的追问方式。它认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寓于个体的感性存在之中,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世界的本质和本根。

(二)横向超越

横向超越: 西方现当代哲学已不满足于以主体-客体关系为前提的追问方式。它不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之中,要求超越当前,超越到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这“未出场的东西”和“当前在场的东西”一样是现实的事物,而不是什么抽象的永恒的本质或概念。概而言之, 从在场的现实事物超越到不在场的(未出场的)现实事物。 这种方式,其实就是 以“天人合一”为前提 的追问方式。

例如,你要了解“我这个人”,就不能死盯着我一个人看(在场的东西),而是要超越它,超越到背后那种种不在场的东西中去,比如说了解我的父母、我的祖辈、我的朋友、我周围的各种环境、我所受过的教育等等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近的、远的各式各类的东西或因素。

(三)两者间的关系

“横向超越”并非与“纵向超越”对立。它只是认为,概念、普遍性并不是离开感性中的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所以“横向超越”中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东西并不只是指“简单的个别东西”,也包括概念、普遍性等复杂的事物,是“理在事中”的事物。

换而言之,“从在场到不在场的”横向超越并不排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纵向超越,它只是把这一过程纳入“横向超越”之内,认为通过这一认识过程,达到了对普遍性和“事理”的认识之后,还要更进而超越这在场的“事理”,进入不在场的“事理”。

概而言之,“横向超越”是对“纵向超越”的超越。

(一)相同

“相同” ,就是前面所说的“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的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

然而,“世界上本来没有相同的东西”(尼采)。我们只能通过认识的抽象活动,撇开相异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彼此相同之处,构成抽象的普遍性、共同性、同一性。

(二)相通

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抽象的相同性,现实的东西总是千差万别、彼此不同的。然而,彼此不同的东西又能互相沟通。这就是 “相通” 。

生活中关于“相同’还是”相通“问题的争论与例子也很多。例如,

【我的手指被刀割破的疼痛】和【你的手指被刀割破的疼痛】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即便是最亲密的人,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你的痛感仍能牵动我的不忍之心,就好像我也在痛一样,这就是我和你之间的相通。

(三)原因与途径——内在的体验与外在的认识

目标与途径: 内在体验或参与的方法,是以把握万物一体、古今相通为目标;而,外在的认识是以认识相同性、同一性为目标。

原因: 同一性的抽象概念虽不是现实的,确是科学所需要的,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思维,按照同一律,掌握科学规律,才能支配客体,使之为我所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