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
因为作者向往的是各自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爱情。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然而,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
因为它们为了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