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里的汉字
日语里的汉字指源自汉字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真名,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但日文中有一部分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古典日文中的汉字则与繁体汉字无异。二战后,日文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与合并,现代日文中常用汉字为2136字。百济近肖古王时期的学者王仁,传说日本应神天皇(270-310年在位)在位时他从百济前往日本,在当地传播了汉学。
按照古代日本史籍,全部用汉字写成的《日本书纪》的说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应神天皇时代,百济国派阿直岐到日本,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教读经典;儒学博士王仁带来《论语》十卷和 《千字文》一卷,是为日本接触汉字之始。
发音:
大部分日文汉字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一种叫做“音读”(音読み/おんよみ),另一种叫做“训读”(训読み/くんよみ)。“音读”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训读”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语言来读这个汉字时的读法。
指源自汉字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的吴地方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读法称为“吴音”。
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随佛教与其关联书籍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指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カメイ”(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カナ”(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读假名”(読みがな,yomigana)或“振假名”(ふりがな,furigana),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