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文言文翻译

 我来答
正香教育
2022-11-21 · TA获得超过558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8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5万
展开全部

1. 古文翻译:王何必,亦有仁义而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出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扩展资料

文章出自《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文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书中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2. 孔子文言文《论仁》翻译

论语 《论仁、论君子》 文体: 本篇属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用对话的形式,直接记录人物的言论,条列写载。 主旨: 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内涵及君子应有的修养风度。

仁的实践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应合乎义理。 表列: 仁 仁的纲目 1. 总纲 — 「克己复礼」 2. 条目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本质 「安仁」,可「久处约」、「长处乐」。

「能好人,能恶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别人。 「不忧」,与知者、勇者同具自信。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仁比生命更为重要。 行仁方法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论何时何地都态度严谨认真。

以正道取富贵,以正道除贫贱,片刻不违背仁。 君子 君子品德 「不忧不惧」,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

时常「内省不疚」,所以胸怀坦荡。 「喻於义」而不「喻於利」。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原则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耻其言而过其行。

」 「病无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行事 方法 仪表庄重、威严。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过则勿惮改。

」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各章大意: 《论仁》总括本篇七则语录,孔子对「仁」的涵义论点有: 1. 「仁」是衡量君子的标准,只有君子才能安贫乐道。

2. 「仁」是发自内心的,不随环境改变。 3. 「克己复礼」为仁的总纲,即抑制私欲,依循礼制。

4.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是为仁的纲目,一切举止,均合乎礼。 5. 「仁者」心无忧虑,胸怀宽达。

6. 「仁者」待人处事恭敬尽责,能舍己为群。 《论君子》总括本篇十则语录,孔子论述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态度和修养有: 1. 君子要仪容端庄,举止稳重,有过则改,方足为人之表范。

2. 君子以忠、信、仁、义为原则。 3. 君子要言行一致,重视实践。

4. 君子心境宽祥,心地光明。 5. 君子待人,成人之美。

6. 君子为学勤恒,在求本身进德,不夸炫其功。 7. 君子凡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责别人。

【内容讨论】 一、孔子生於甚麽时代?孔子时常论仁、论君子,这些言论反映出那个时代是怎样的? 答: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因而目睹了春秋时代王权低落、礼制崩溃和诸侯杀伐的情形。为了挽救封建礼制,他提出仁的学说,并且举出君子这个理想的人格,呼吁天下人行仁和遵守君子之道。

他的呼吁正好反映出春秋时代人心险诈和小人充斥的政治现象,是一个黑暗时代的回响。 二、孔子认为仁的价值怎样?他对行仁有甚麽具体方法? 答: 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无当尚的品德,为了实践仁,人是应该不惜任何代价的。

所以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本来每个人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与行仁互相冲突而无所选择的情况时,孔子主张舍弃生命来维护仁德,由此可见仁的价值。 要行仁,当然得依循正确的方法。

这可以分为概括和具体两方面来说: 1. 概括的行仁方法是孔子对颜渊所说的「克己复礼」,而它的条目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言之,就是言行举止 都要合符礼制,不可逾越。 2. 具体的行仁方法则有两项,一是独处时和待人处事时的态度,二是对富贵贫贱的态度。

在独处时,孔子主张要态度端正;在处事时,孔子主张要态度严谨;在待人时,孔子主张要态度忠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总括而言 ,就是无时不是严谨认真。 至於富贵贫贱,本来人人都爱富贵而厌贫贱,但孔子认为必须凭正道去取得富贵或脱离贫贱,否则就是违背了仁德,而且这种正义的态度必须贯彻到底,不容有一刻疏忽,也不应受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三、试就《论仁》一篇内容,说明下列四项「仁」的涵义: 1. 克己复礼 — 这是为仁的「总纲」。

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复合礼的境地,而其「细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举止均合乎礼,便达到仁德之境。 2. 处事忠敬 — 孔子回答樊迟问仁,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即闲居没有事情做时,要用严谨的态度面对生活,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诚实。 3. 舍己为群 —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因为他们有崇高的节操,宁可为了维护仁道而献出自己生命,绝不苟且偷生,使仁道受损害。 4. 胸怀宽达 — 孔子说:「仁者不忧」。

仁者乐天知命,悲天悯人,大公无私,不重得失,经常反省自己发觉没有甚麽过错,所以胸怀宽达,无私虑私忧。 四、试综合《论仁》各则内容,说明「仁者」在下列四方面的应有表现: 1. 修养自己: A. 居处恭 平日起居恭谨庄重,做事严谨认真。

B.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私欲,凡事依礼而行;不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 不忧 反省自己,问心无愧,可以做到不忧。

D. 安仁 实行仁德就心安。 2. 对待别人: A. 与人忠 对人诚实,尊重。

B. 能好人,能恶人 能公正地喜欢好人,憎恶坏人,不会因私心而好恶某人。 3. 处理事情: 执事敬 — 常抱严肃认真态度处理事情。

4. 环境改变: 仁者的表现不会随环境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