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感觉散文随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元月一到,路边店打折的喇叭声,市场里熙熙攘攘的采购声,门窗外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已经把年拉得很近了。说起过年,我就会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
那时的年总是姗姗来迟,叫孩子们掰着手指望眼欲穿。一进了元月,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小孩们追逐嬉戏、燃放鞭炮,大人们出出进进、忙忙碌碌,门里是红烛高照,门外是对联生辉。过新年,我们小孩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打着灯笼,可以看见舞龙玩狮,最高兴的事就是攥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翻来覆去地数个不停,虽然只有数毛钱,大都不到一块钱,那也是天大的喜事!
欢喜的过年气氛,从腊月就开始了。腊二十三,拿把扫把绑在竹竿上,从屋里到院落都仔仔细细打扫一遍,腊二十八就开始煮肉、炸鱼、炸年糕……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提前品尝各自炫耀的食品,那夸张搞笑、自吹自擂的欢喜神态,现在想起也忍俊不止。腊月二十九下午,是贴对联的时间,不管大门小门,就连单出一处的猪圈门上门框上都贴上小对联。
年三十,是亲人团聚的时间,那一天忌讳也特别多,我们小孩不许随便说话,像“死了”、“断了”、“少了”、“没了”……等等都不能说,大人说是怕得罪了老天爷和老祖先。三顿饭都要祭神拜祖,要把吃的都摆上桌,在饭桌的下首烧香、供酒,最后是一家人轮流磕头,其中动作最标准的要数我母亲了,只见她先作揖弯腰、双膝跪下,双手按地做匍匐状,甚至额头都贴到地面上,慢慢站起的时候双手合十,从头至尾口中念念有词,整套动作既庄重又神圣,那一刻,天地是安静的、凝固的,所有的东西都显得那么的肃穆,我呆呆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过年,在我们孩子眼里就是“吃最好的”。大年三十的早饭,按我们家乡风俗是炖鸡挂面加汤圆,汤圆里包了为数不多的硬币,据老人们说,能吃上汤圆里包的钱,一年就会顺顺当当,做什么什么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一开始我们姐弟四人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多的汤圆碗,害怕让别人先吃出钱来。大家各端各的碗,有站着的、有坐着的,都低着头一个劲地吃着,小弟时不时地还跑去看看锅里的汤圆,把剩下的一半汤圆放到碗里,用眼瞟瞟这个再看看那个,然后快速地拨到另一个碗里,害得小妹直叫“妈妈”……大多数情况下是姐姐先吃到钱的,等到我吃着钱,小弟开始就喊着闹着,“妈妈真偏心眼,咋把有钱的汤圆都给了我姐我哥啊!”说完再也不一个一个地咬着吃了,而是用筷子一个一个地试着,最后,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吃到一个包着钱的汤圆,可是,这么多年母亲一次也没有吃到,我就很纳闷,稍大后才明白,原来包钱的汤圆母亲都作了记号,为了小弟多吃点,母亲总是最后一个给他。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才真正理解父母那更深层的心愿:他们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长大成人。每每想起,心里一阵阵酸楚,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年夜饭是过年的核心,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次,其中有些菜一年中只有当晚才能吃到的。那时候没有电灯,年三十后半夜一家人就围坐在火堆旁,唠着家常讲着故事,坚守着年关最后的时刻。我总是熬不过守岁,困卧在火堆边,被母亲抱到床上睡了。新年初一天还没有亮,鞭炮声就劈劈啪啪响个不停,我会在睡梦中被惊醒,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嚷着要穿新衣服。新衣服其实早就准备好了,我就时不时地一次一次地在胸前比划,但绝不会穿,一定等大年初一才穿将出去。大年初一吃过早饭,镇的小街市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孩子们不是来买东西的,而是来炫耀来攀比的,比谁的衣服好看。新年初一,也是放炮的时间,多数男孩左手拿着香右手拿着炮,找一块稍大的地方点燃后丢在空中越高越响,小伙伴们高呼声就越大。每年我的炮都很小,是从挂炮解散后一个一个拿来放的,自然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每次都是“黑蛋”最出风头,他拿来的炮虫又大又响,特别是他在点燃后稍等片刻后再扔会更高更响,引得小伙伴们惊叹欢呼。记得有一次地面上到处泥泞,“黑蛋”的大炮虫没有在高空爆响,而是落在烂泥里爆炸,把我的新衣服溅满了泥点,我哭着喊着叫他赔……最后在得到他两块水果糖先期赔付而收场,我哭哭啼啼回家后穿着姐姐的花衣服过了新年的前三天。
辞岁也是我们家乡一种习俗,吃完年夜饭后,相邻村庄都要相互走动,不问是否亲戚,只要认识的,就相互辞岁相互问候。到了别人家,不管是长辈还是平辈,都会说:“过年好,我来给你辞岁了!”主人就会象征性给你一把炒年货,有花生、瓜子、地瓜干、爆米花、蚕豆……都是农村自产的,从商店买的'现成食品就很少,例如水果糖、饼干就没几家有的。因为走的人家太多,衣服上的小口袋早早地装满了,个个神采奕奕的。最热闹是到邻村去辞岁,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很是壮观,走在队伍前面的是手提灯笼、斜挎小花包、走路连蹦带跳的娃娃们,后面是年龄稍大一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最后的最后是妇女妯娌们,她们总是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到了邻村,前面的小孩进了屋门,争先恐后说着辞岁的话,敞开小包得到炒年货后迅速转身准备到下一家,此时后面的还没有进屋门,甚至有些妯娌还没有进院门。进了院门的,有可能被出门的小孩们推着搡着往后退,有的连一句话都没有来得及说,就得转身走了。偶尔谁家给了一个水果糖,一些聪敏的娃娃就会在门外等一会儿,跟下一拔人去再讨一把,虽然收获微小,只为一个水果糖,但也是欢呼雀跃的。
喜庆的灯笼是过年最好玩的了。一开始,没有小妹和小弟的时候,我的灯笼是村里小伙伴中最好的,是用竹条编制而成,特别外面是用红绸缝的画着美丽的画面。做灯笼其实很简单,找一截稍粗的竹子,在顶部纵向破成双等份,如四份六份八份,扎紧顶端,中间用几根相等的小木棍相对交叉撑开,外面用薄薄的油性红纸糊起来,再开个小门里面点上蜡烛就完成了。还有一种更简单,拿一个空的罐头瓶,用猪蹄扣系法系住瓶口,为了好看在瓶外贴上红纸剪成的字或图案,点上蜡烛用小棍挑着,这种罐头瓶灯笼,透光性不好,只能跟在小伙伴后面走,所以我们都叫它“臭屁灯笼”。
从我记事时起,爸爸工作在宁夏,回家过年几乎没有,姐姐总是留下陪妈妈,出门前主动地帮我们拿好灯笼,小心翼翼地点上蜡烛,并告诉我见到了谁谁转告他们今晚姐姐不去辞岁,明天一早去给拜年。出门了,姐姐不放心地叫着我们小名,注意哪里有沟哪里坎,走到墙角拐弯处,我一回头,借着屋里的灯光,看见姐姐还站在那,摇着手还在说一些注意灯笼蜡烛带好弟弟妹妹的话。那时想是因为姐姐没有灯笼,只好留下帮妈妈,现在想起,姐姐是为了我们这个家而丢掉了好多本该属于她的快乐。
过年最热闹的是看舞狮高跷队的表演了,正月十五晌午时分,那流动的舞狮高跷队就会从村头奔涌过来,那场面就像赶集一样,铜锣远远地一响起,人们像潮水般地朝一个地方聚拢。我们这些小孩子就钻在人群里,像小梭鱼儿一样前后左右穿梭着,看完一场接着一场,随着队伍的移动,一会儿窜到前面,一会儿溜到后面,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我就在这奔跑中,一年一年地不知不觉地慢慢长大,大到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伙伴,也离开了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故乡。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多年,再回首已白了头……
现在,很多人不愿过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夜饭没有多大吃头,春节晚会没有多大看头,就连穿新衣服都没有了兴头。再看我们父辈对待过年,总是那么热情如故,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而我们呢?物质富裕了,到头来发现,心却是空的。
让我们向前辈们学习,每年过年都要有新的意义、新的展望,过出新的内涵、新的希望,过得一年比一年更丰富、更精彩,这不仅是长辈们的愿望,更是我们既当儿女又当父母的责任!
那时的年总是姗姗来迟,叫孩子们掰着手指望眼欲穿。一进了元月,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小孩们追逐嬉戏、燃放鞭炮,大人们出出进进、忙忙碌碌,门里是红烛高照,门外是对联生辉。过新年,我们小孩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打着灯笼,可以看见舞龙玩狮,最高兴的事就是攥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翻来覆去地数个不停,虽然只有数毛钱,大都不到一块钱,那也是天大的喜事!
欢喜的过年气氛,从腊月就开始了。腊二十三,拿把扫把绑在竹竿上,从屋里到院落都仔仔细细打扫一遍,腊二十八就开始煮肉、炸鱼、炸年糕……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提前品尝各自炫耀的食品,那夸张搞笑、自吹自擂的欢喜神态,现在想起也忍俊不止。腊月二十九下午,是贴对联的时间,不管大门小门,就连单出一处的猪圈门上门框上都贴上小对联。
年三十,是亲人团聚的时间,那一天忌讳也特别多,我们小孩不许随便说话,像“死了”、“断了”、“少了”、“没了”……等等都不能说,大人说是怕得罪了老天爷和老祖先。三顿饭都要祭神拜祖,要把吃的都摆上桌,在饭桌的下首烧香、供酒,最后是一家人轮流磕头,其中动作最标准的要数我母亲了,只见她先作揖弯腰、双膝跪下,双手按地做匍匐状,甚至额头都贴到地面上,慢慢站起的时候双手合十,从头至尾口中念念有词,整套动作既庄重又神圣,那一刻,天地是安静的、凝固的,所有的东西都显得那么的肃穆,我呆呆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过年,在我们孩子眼里就是“吃最好的”。大年三十的早饭,按我们家乡风俗是炖鸡挂面加汤圆,汤圆里包了为数不多的硬币,据老人们说,能吃上汤圆里包的钱,一年就会顺顺当当,做什么什么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一开始我们姐弟四人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多的汤圆碗,害怕让别人先吃出钱来。大家各端各的碗,有站着的、有坐着的,都低着头一个劲地吃着,小弟时不时地还跑去看看锅里的汤圆,把剩下的一半汤圆放到碗里,用眼瞟瞟这个再看看那个,然后快速地拨到另一个碗里,害得小妹直叫“妈妈”……大多数情况下是姐姐先吃到钱的,等到我吃着钱,小弟开始就喊着闹着,“妈妈真偏心眼,咋把有钱的汤圆都给了我姐我哥啊!”说完再也不一个一个地咬着吃了,而是用筷子一个一个地试着,最后,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吃到一个包着钱的汤圆,可是,这么多年母亲一次也没有吃到,我就很纳闷,稍大后才明白,原来包钱的汤圆母亲都作了记号,为了小弟多吃点,母亲总是最后一个给他。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才真正理解父母那更深层的心愿:他们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长大成人。每每想起,心里一阵阵酸楚,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年夜饭是过年的核心,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次,其中有些菜一年中只有当晚才能吃到的。那时候没有电灯,年三十后半夜一家人就围坐在火堆旁,唠着家常讲着故事,坚守着年关最后的时刻。我总是熬不过守岁,困卧在火堆边,被母亲抱到床上睡了。新年初一天还没有亮,鞭炮声就劈劈啪啪响个不停,我会在睡梦中被惊醒,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嚷着要穿新衣服。新衣服其实早就准备好了,我就时不时地一次一次地在胸前比划,但绝不会穿,一定等大年初一才穿将出去。大年初一吃过早饭,镇的小街市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孩子们不是来买东西的,而是来炫耀来攀比的,比谁的衣服好看。新年初一,也是放炮的时间,多数男孩左手拿着香右手拿着炮,找一块稍大的地方点燃后丢在空中越高越响,小伙伴们高呼声就越大。每年我的炮都很小,是从挂炮解散后一个一个拿来放的,自然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每次都是“黑蛋”最出风头,他拿来的炮虫又大又响,特别是他在点燃后稍等片刻后再扔会更高更响,引得小伙伴们惊叹欢呼。记得有一次地面上到处泥泞,“黑蛋”的大炮虫没有在高空爆响,而是落在烂泥里爆炸,把我的新衣服溅满了泥点,我哭着喊着叫他赔……最后在得到他两块水果糖先期赔付而收场,我哭哭啼啼回家后穿着姐姐的花衣服过了新年的前三天。
辞岁也是我们家乡一种习俗,吃完年夜饭后,相邻村庄都要相互走动,不问是否亲戚,只要认识的,就相互辞岁相互问候。到了别人家,不管是长辈还是平辈,都会说:“过年好,我来给你辞岁了!”主人就会象征性给你一把炒年货,有花生、瓜子、地瓜干、爆米花、蚕豆……都是农村自产的,从商店买的'现成食品就很少,例如水果糖、饼干就没几家有的。因为走的人家太多,衣服上的小口袋早早地装满了,个个神采奕奕的。最热闹是到邻村去辞岁,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很是壮观,走在队伍前面的是手提灯笼、斜挎小花包、走路连蹦带跳的娃娃们,后面是年龄稍大一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最后的最后是妇女妯娌们,她们总是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到了邻村,前面的小孩进了屋门,争先恐后说着辞岁的话,敞开小包得到炒年货后迅速转身准备到下一家,此时后面的还没有进屋门,甚至有些妯娌还没有进院门。进了院门的,有可能被出门的小孩们推着搡着往后退,有的连一句话都没有来得及说,就得转身走了。偶尔谁家给了一个水果糖,一些聪敏的娃娃就会在门外等一会儿,跟下一拔人去再讨一把,虽然收获微小,只为一个水果糖,但也是欢呼雀跃的。
喜庆的灯笼是过年最好玩的了。一开始,没有小妹和小弟的时候,我的灯笼是村里小伙伴中最好的,是用竹条编制而成,特别外面是用红绸缝的画着美丽的画面。做灯笼其实很简单,找一截稍粗的竹子,在顶部纵向破成双等份,如四份六份八份,扎紧顶端,中间用几根相等的小木棍相对交叉撑开,外面用薄薄的油性红纸糊起来,再开个小门里面点上蜡烛就完成了。还有一种更简单,拿一个空的罐头瓶,用猪蹄扣系法系住瓶口,为了好看在瓶外贴上红纸剪成的字或图案,点上蜡烛用小棍挑着,这种罐头瓶灯笼,透光性不好,只能跟在小伙伴后面走,所以我们都叫它“臭屁灯笼”。
从我记事时起,爸爸工作在宁夏,回家过年几乎没有,姐姐总是留下陪妈妈,出门前主动地帮我们拿好灯笼,小心翼翼地点上蜡烛,并告诉我见到了谁谁转告他们今晚姐姐不去辞岁,明天一早去给拜年。出门了,姐姐不放心地叫着我们小名,注意哪里有沟哪里坎,走到墙角拐弯处,我一回头,借着屋里的灯光,看见姐姐还站在那,摇着手还在说一些注意灯笼蜡烛带好弟弟妹妹的话。那时想是因为姐姐没有灯笼,只好留下帮妈妈,现在想起,姐姐是为了我们这个家而丢掉了好多本该属于她的快乐。
过年最热闹的是看舞狮高跷队的表演了,正月十五晌午时分,那流动的舞狮高跷队就会从村头奔涌过来,那场面就像赶集一样,铜锣远远地一响起,人们像潮水般地朝一个地方聚拢。我们这些小孩子就钻在人群里,像小梭鱼儿一样前后左右穿梭着,看完一场接着一场,随着队伍的移动,一会儿窜到前面,一会儿溜到后面,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我就在这奔跑中,一年一年地不知不觉地慢慢长大,大到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伙伴,也离开了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故乡。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多年,再回首已白了头……
现在,很多人不愿过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夜饭没有多大吃头,春节晚会没有多大看头,就连穿新衣服都没有了兴头。再看我们父辈对待过年,总是那么热情如故,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而我们呢?物质富裕了,到头来发现,心却是空的。
让我们向前辈们学习,每年过年都要有新的意义、新的展望,过出新的内涵、新的希望,过得一年比一年更丰富、更精彩,这不仅是长辈们的愿望,更是我们既当儿女又当父母的责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