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
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
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查看全部9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请问,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到底是“险躁则不能治性”还是“险躁则不能冶性呢”?
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是: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句的意思是: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诫子书》 原文: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7 浏览5053 2019-03-06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什么意思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177 浏览4353 2017-11-2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什么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扩展资料出自《诫子书》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192 浏览11641 2018-09-15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怎么翻译
翻译为:过度的享乐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过度的享乐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章主旨: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9 浏览13703 2019-02-11
诸葛亮诫子书逐字逐句翻译
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原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原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原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扩展资料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他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诫子书》寄托了父亲对幼子的殷殷希望,教导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能恪守平静、节俭的品德,不断修身立志。 《诫子书》给我们的启发: 1、修身养性贵在“静”、“俭”。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生活务必要节俭,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德行。 2、只有淡泊、宁静,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更好的谋划未来、计划将来。 3、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习既要有宁静的学习环境更要有专注、平和的学习心境! 4、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既要励精又要治性。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就要做到戒除“淫慢和险躁”,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也要克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毛病,做到和谐适度、平衡发展。 5、做事要有时间观念。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珍惜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
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
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查看全部9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请问,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到底是“险躁则不能治性”还是“险躁则不能冶性呢”?
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是: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句的意思是: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诫子书》 原文: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7 浏览5053 2019-03-06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什么意思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177 浏览4353 2017-11-2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什么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扩展资料出自《诫子书》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192 浏览11641 2018-09-15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怎么翻译
翻译为:过度的享乐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过度的享乐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章主旨: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9 浏览13703 2019-02-11
诸葛亮诫子书逐字逐句翻译
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原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原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原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扩展资料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他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诫子书》寄托了父亲对幼子的殷殷希望,教导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能恪守平静、节俭的品德,不断修身立志。 《诫子书》给我们的启发: 1、修身养性贵在“静”、“俭”。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生活务必要节俭,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德行。 2、只有淡泊、宁静,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更好的谋划未来、计划将来。 3、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习既要有宁静的学习环境更要有专注、平和的学习心境! 4、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既要励精又要治性。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就要做到戒除“淫慢和险躁”,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也要克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毛病,做到和谐适度、平衡发展。 5、做事要有时间观念。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珍惜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