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调查报告一份怎么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数学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
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
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
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
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2
提要:围绕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我于2005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学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多的是忧虑。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落实在我市、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任重而道远。课改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还很大。
我市于2003年下学期开始试行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组织了四轮培训,二年多来,新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得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05年3月起深入学校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共走了25所学校,听课86节,走访教师百余人。总的感觉是有喜也有忧。
成绩
在课改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上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变课前铺垫为情境导入。
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得爱学数学,想学数学了。
2、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的在校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知他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这是因为我所教的数学远离学生活。而现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非常浓。我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离他们那么遥远;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走进课堂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学生只是静静地在听数学。这是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学生在做数学了。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问题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总的情况是年轻的教师比年老的教师好;城区、厂矿比农村好;参加过培训的比没培训的好;低年级教师比高年级教师好。总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年级第八册有一个内容是“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这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掌握统计知识,教材上用到了“和平一街、东大街”等地名,这只是给学生一个背景材料而已,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应该、也完全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居住地所分布的情况编一个例题,数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由然而生。象这样的倒子教材上很多。然而,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教师大多是死搬教材,没有一点灵活性。过多地受制于教材,书上怎样写,他就怎样教,一成不变,缺乏生活气息。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要义,老师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展开讨论。往往是学生还没开始学习,教师就叫停下。完全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给听课者看,使得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给人以做秀的感觉。
我们不应将“新”与“旧”看成区分教学方法的“好”与“坏”的主要标准,不能采取极端主义态度,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某些教学方法。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方法有它的优点,时髦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深入地去认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才能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合作学习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要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不分年级,不管问题的难与易,都用表扬他,顶呱呱;你真棒;你真行;奖励五角星和大红花等予以表扬。过多的、廉价的表扬无异于捧杀。教师的表扬不要随意和漫不经心;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否定学生的结论,则要让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使其体面地坐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只见老师讲课,不见学生动脑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这离新课程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超过40%的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看见教师不断地在说,看不见学生在动口、动手。课堂上静悄悄的,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有序,可是学生并没有积极在思维,是被动在学习,有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这种安静严重却制约了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是与新的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课堂教学本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6、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似乎惧怕学生出错,尤其是公开课,一旦学生出错,教师就马上捂盖子。唯恐因此而打乱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就不正常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生都会了,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呢?学生出错了,教师应该让学生把问题说完,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才是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答案”所应具备的态度。
总之,从上述情况来看,我们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分析
课改在我市实施已有二年多时间,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没能真正得到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改了几十年,改来改去还是这个样;还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上面的领导为了推销教材而作的宣传,是糊弄人的。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课改当回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新课程培训虽然进行了四轮,但对每个教师而言,也许就一次,回到学校后就再没有学习,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见过《课标》,仅凭几天的大课学习,怎能透彻地理解《课标》所蕴藏的真正理念呢。自然就更谈不上在课堂上如何去实践了。
3、教师年龄偏大
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这是多年来的老问题,可真是爷爷奶奶教小学。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区几乎找不出年轻的数学教师,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同时,思想也已成定势,很难接受新鲜事物;还有些老教师认为,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改不改都是教书。改革那是年轻人的事。大年龄的教师在我市小学数学讲台上算得上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4、年轻教师同化现象严重。
青年教师本应是“课改”的生力军。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学校老年教师居多,进取心不强,学校很难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年轻教师由于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中,使得她们在思想上过早地老化,惰性,不思进取。自然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中,缺乏优秀的年轻数学教师也就成为必然。课改的落实也就势必受到影响。
5、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小学教师要什么都会教,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样样都会,势必样样都不会,更谈不上精。系统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就小学数学而言,几加几,我相信人人都会,收废品的也会,可是要教好数学却不是人人都行的了,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师来教小学数学也不一定能胜任,何况其它学科的呢。不专就不便于教师钻研业务,自然就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今年教语文,明年教数学,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怎么去专啊,教师也不适应。不用说精通,就连小学六年中系统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数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师参过数学培训后,回到学校却改教语文,而参加过其它的培训的老师却来教数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手中又没有《课标》可学,这又如何去理解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的理念呢?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不有说新理念的贯彻,就是常规教学都已很成问题。
建议
1、加强基层教学研究
切实加强以学区和学校为单位的教学研究。要实实在在地坐下来研究问题,不要形而上学,重形式,走过场。那种只听课,不讨论的研究活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理论源于实践,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教师连新的教育理念就不懂,《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都不知,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呢?因此,在现阶段,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理论学习。学区和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3、尽快充实师资力量
新课程理念要靠教师去落实,相对而言年轻人在这方面有热情、有开拓精神,接受新鲜事物快。而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已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作宏观控制,尽快充实小学数学师资力量。
4、切实稳定教师队伍
要使新课程得到很好的落实,切实稳定教师队伍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师今年教这科,明年教那科的现象必需得到根植。只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才有利于新课程的落实;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数学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
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
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
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
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2
提要:围绕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我于2005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学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多的是忧虑。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落实在我市、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任重而道远。课改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还很大。
我市于2003年下学期开始试行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组织了四轮培训,二年多来,新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得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05年3月起深入学校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共走了25所学校,听课86节,走访教师百余人。总的感觉是有喜也有忧。
成绩
在课改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上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变课前铺垫为情境导入。
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得爱学数学,想学数学了。
2、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的在校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知他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这是因为我所教的数学远离学生活。而现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非常浓。我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离他们那么遥远;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走进课堂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学生只是静静地在听数学。这是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学生在做数学了。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问题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总的情况是年轻的教师比年老的教师好;城区、厂矿比农村好;参加过培训的比没培训的好;低年级教师比高年级教师好。总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年级第八册有一个内容是“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这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掌握统计知识,教材上用到了“和平一街、东大街”等地名,这只是给学生一个背景材料而已,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应该、也完全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居住地所分布的情况编一个例题,数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由然而生。象这样的倒子教材上很多。然而,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教师大多是死搬教材,没有一点灵活性。过多地受制于教材,书上怎样写,他就怎样教,一成不变,缺乏生活气息。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要义,老师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展开讨论。往往是学生还没开始学习,教师就叫停下。完全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给听课者看,使得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给人以做秀的感觉。
我们不应将“新”与“旧”看成区分教学方法的“好”与“坏”的主要标准,不能采取极端主义态度,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某些教学方法。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方法有它的优点,时髦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深入地去认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才能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合作学习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要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不分年级,不管问题的难与易,都用表扬他,顶呱呱;你真棒;你真行;奖励五角星和大红花等予以表扬。过多的、廉价的表扬无异于捧杀。教师的表扬不要随意和漫不经心;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否定学生的结论,则要让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使其体面地坐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只见老师讲课,不见学生动脑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这离新课程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超过40%的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看见教师不断地在说,看不见学生在动口、动手。课堂上静悄悄的,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有序,可是学生并没有积极在思维,是被动在学习,有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这种安静严重却制约了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是与新的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课堂教学本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6、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似乎惧怕学生出错,尤其是公开课,一旦学生出错,教师就马上捂盖子。唯恐因此而打乱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就不正常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生都会了,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呢?学生出错了,教师应该让学生把问题说完,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才是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答案”所应具备的态度。
总之,从上述情况来看,我们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分析
课改在我市实施已有二年多时间,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没能真正得到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改了几十年,改来改去还是这个样;还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上面的领导为了推销教材而作的宣传,是糊弄人的。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课改当回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新课程培训虽然进行了四轮,但对每个教师而言,也许就一次,回到学校后就再没有学习,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见过《课标》,仅凭几天的大课学习,怎能透彻地理解《课标》所蕴藏的真正理念呢。自然就更谈不上在课堂上如何去实践了。
3、教师年龄偏大
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这是多年来的老问题,可真是爷爷奶奶教小学。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区几乎找不出年轻的数学教师,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同时,思想也已成定势,很难接受新鲜事物;还有些老教师认为,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改不改都是教书。改革那是年轻人的事。大年龄的教师在我市小学数学讲台上算得上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4、年轻教师同化现象严重。
青年教师本应是“课改”的生力军。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学校老年教师居多,进取心不强,学校很难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年轻教师由于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中,使得她们在思想上过早地老化,惰性,不思进取。自然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中,缺乏优秀的年轻数学教师也就成为必然。课改的落实也就势必受到影响。
5、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小学教师要什么都会教,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样样都会,势必样样都不会,更谈不上精。系统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就小学数学而言,几加几,我相信人人都会,收废品的也会,可是要教好数学却不是人人都行的了,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师来教小学数学也不一定能胜任,何况其它学科的呢。不专就不便于教师钻研业务,自然就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今年教语文,明年教数学,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怎么去专啊,教师也不适应。不用说精通,就连小学六年中系统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数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师参过数学培训后,回到学校却改教语文,而参加过其它的培训的老师却来教数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手中又没有《课标》可学,这又如何去理解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的理念呢?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不有说新理念的贯彻,就是常规教学都已很成问题。
建议
1、加强基层教学研究
切实加强以学区和学校为单位的教学研究。要实实在在地坐下来研究问题,不要形而上学,重形式,走过场。那种只听课,不讨论的研究活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理论源于实践,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教师连新的教育理念就不懂,《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都不知,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呢?因此,在现阶段,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理论学习。学区和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3、尽快充实师资力量
新课程理念要靠教师去落实,相对而言年轻人在这方面有热情、有开拓精神,接受新鲜事物快。而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已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作宏观控制,尽快充实小学数学师资力量。
4、切实稳定教师队伍
要使新课程得到很好的落实,切实稳定教师队伍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师今年教这科,明年教那科的现象必需得到根植。只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才有利于新课程的落实;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