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文化常识
展开全部
1. 关于诗歌的文化常识
关于诗歌的文化常识 1.诗歌文化常识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3]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2.诗歌文学常识是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
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
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
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
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
3.诗歌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 *** !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4.诗的文学知识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
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根源于简洁、有力地想像觉察,或与经验、想法、情绪反应作联想,将意义、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象征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样、声音和韵律等以某种规则加以重组安排。
这种文学类型包含叙述性、戏剧性、讽刺性、训诫式、 *** 和个人形式。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
有着各种不同的小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诗歌按照有无故事情节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语言有无格律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照有无押韵来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5.关于诗歌的知识 要简单的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6.有关诗歌的知识
知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关于诗歌的文化常识 1.诗歌文化常识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3]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2.诗歌文学常识是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
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
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
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
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
3.诗歌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 *** !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4.诗的文学知识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
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根源于简洁、有力地想像觉察,或与经验、想法、情绪反应作联想,将意义、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象征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样、声音和韵律等以某种规则加以重组安排。
这种文学类型包含叙述性、戏剧性、讽刺性、训诫式、 *** 和个人形式。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
有着各种不同的小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诗歌按照有无故事情节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语言有无格律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照有无押韵来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5.关于诗歌的知识 要简单的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6.有关诗歌的知识
知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