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经历的几个阶段
简述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经历的几个阶段
一、“宗教冲动力”时期。伦理与宗教教育相结合一向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西方传统宗教教育即道德教育。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解构之后,作为主导中世纪的精神武器的宗教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奴仆。虽然洛克、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的民主教育理论及斯宾塞的实用主义理论对宗教教育冲击巨大。正如丹尼尔・贝尔指出的那样:“禁欲苦行主义”的“宗教冲动力”和“贪婪的攫取性”的“经济冲动力”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的两大精神支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这两种原始冲动的交织混合形成了现代理性观念。而这两者间的紧张关系又产生出一种道德约束,它曾导致早期征服过程中对奢华风气严加镇压的传统。”
二、道德教育的震荡时期。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是西方资产阶级由争取统治到维护统治、由进步走向保守、资本主义由自由发展模式转向垄断发展模式的大转折时代。德育理论开始从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走向形式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就是以反对宗教教育,促进道德教育世俗化为特征的。伴随着资本主义早期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的丧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后,发展成为一切,世上万物都被剥去了神圣色彩”。
三、道德教育的荒凉时期。20世纪伊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世界性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民族矛盾上升和激化,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经济危机横行肆虐。“情感主义的主张已为社会所隐然接受,道德陷入无序状态,道德变成了不可通约的存在。从20世纪初至今,普遍性道德已变得不可诠释”,“道德相对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绝对主义而成为伦理思潮的一种普遍趋势”。这使得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陷入“荒凉的时代”。这一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等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德育模式的构建是以对传统直接道德课的反叛作为起点的,但却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传统直接德育课程被取消或轻视,道德教育主要靠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二是传统直接德育课程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受到忽视,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开始上升。”
四、道德教育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末70 年代初至今,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和社会的趋势。面对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的“垮掉的一代”,构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从源头上培养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还有一些国家采取道德立法,把一些道德准则和要求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道德规范能够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