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乐府民歌名词解释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现在的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
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现在的湖北江陵)、郢(现在的江陵附近)、樊(现在的湖北襄樊)、邓(现在的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其中“吴声歌”共计326首,“西曲歌”142首。
今天所能见到的南朝乐府民歌约近500首,全部录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其中绝大多数归入“清商曲辞”,仅《西洲曲》、《东飞伯劳歌》、《苏小小歌》等不足10首(不计民谣)分别归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内容与特色:
特点:与前代、后代的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到南朝乐府民歌在思想和艺术上承上启下的关系。“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
粉拂生黄衣”(《子夜歌》),使人想起了《诗经》中的《伯兮》;“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欢闻变歌》),信誓旦旦,又和汉乐府的《上邪》一脉相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生不同衾,死则同穴,可以和大致同时流传的梁、祝故事互相辉映;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读曲歌》),又已下启了唐人“打起黄莺儿”的艺术构思。
内容与特色: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屺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多辑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少数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格调清新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行制多五言四句,语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