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知识【图说佛教基础知识】

 我来答
间心水D
2023-02-09 · TA获得超过26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0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82.8万
展开全部
1、“佛陀”义译为觉者,佛陀就是觉悟宇宙真理的圣者,不仅自身的福德、智慧已圆满,得自在解脱;亦能以自证之德,度化一切众生,令远离烦恼之苦,得涅槃的究竟之乐。

2、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略称。新译作“觉有情”,即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之意;旧译为“大道心众生”,意即志求无上道者。所以菩萨即指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

3、罗汉 即“阿罗汉”之简称,有杀贼、无生、应供三种意义。也就是断尽烦恼,解脱生死,应受天上人间供养之圣者。后世多用来指称声闻弟子之证得第四果位者而言。

4、韦驮天 又称“韦天将军”,或尊称“韦驮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最著名的护法神。

5、金刚力士 执金刚杵护持佛法之天神,常立于寺门两侧,守护伽蓝(寺院)。

6、施无畏印 即佛陀为令众生得安乐无畏,普除一切烦恼怖畏,所施予的印相。相传佛于王舍城时,提婆达多曾惑乱阿阇世王,以计策召佛入城,并放出醉象,欲践踏佛陀。当时佛举起右手舒五指,狂象即被降服,该手印即施无畏印。

7、禅定印 佛陀入禅定时所结的印相。

8、说法印 佛说法时所结的印相。此印表以**摧破烦恼,使身心清净,又称“转**印”。早期印度佛教造像在方座下大多雕刻**与鹿的形像,代表佛在鹿野苑初转**。

9、与愿印 是佛应众生祈求,一切皆令圆满,所作的印相。与愿印在早期印度较少见,后于中亚、中国则大量出现,其形相与净土思想有关,目前大都为阿弥陀佛之手印。南北朝时常与“施无畏印”并用。

10、双跏趺坐 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此为最佳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

11、单跏趺坐 交一足为单跏趺坐,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

12、半跏趺坐 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自唐代普遍流行于敦煌及洛阳长安地区,为唐代菩萨像的另一不同形式。

13、半跏思惟坐 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颊、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半跏思惟坐不见于印度,而流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其意义一是佛为菩萨时思惟众生苦的造像;一是弥勒菩萨的思惟像。

14、善跏趺坐 双足未盘起,自然垂放之坐姿,又称“倚坐”,西方人称European Style。犍陀罗时期已经出现,盛唐时期则为弥勒佛的标准造形。

15、交脚坐 两足交叉成X型。此坐姿于犍陀罗时期已出现,到了中国北朝大量运用在弥勒菩萨的造形上,此坐姿可说是弥勒菩萨的专用坐姿。

16、自在坐 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抚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势。自在坐姿早期出现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龙王像,后相传唐代周昉创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观音,宋代以后成为菩萨像的流行形式。

17、袒右肩袈裟 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此法,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右肩,以表恭敬之意。

18、通肩式袈裟 两肩均为袈裟所覆之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于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之。

19、双领垂肩 佛像的袈裟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开始汉化。北齐、北周已创造出双领垂肩袈娑的样式,至唐代而大盛,可说是佛教艺术汉化的成熟表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