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为什么能跻身世界前三?

 我来答
校易搜全知道
2023-06-15 · 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
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教育是世纪大业,民国时期教育的许多做法值得今天借鉴。总结起来有几点。


1.教育完全免费。建国后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人民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规定免除小学、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学费。免费师范教育成为当时许多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详细。这里有几条:教育和文化应该培养民族精神、自主精神、民族道德、健全的体质、科学和生命智能。国家要重视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开展社会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等一下。


2.教育基金。规定,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重要的教育文化事业可由中央政府经办或补助。教育科学文化经费不低于中央财政总预算的15%,省总预算的25%,市县总预算的35%。依法设立的教育文化基金和产业应当予以保障。


3.老师的薪水。教育宪法,1927年出版,规定大学教职人员月薪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理教授160元100元。教授月薪最高600元,和国家事务部长基本持平。20世纪30年代初,小学、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平均月工资在220元、120元和30元。在同一时期,普通工人她在上海的月薪是15元左右。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在40年代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的生活,并根据国民经济的进步随时提高他们的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每月2银元,县令每月20银元,小学教师每月可得40银元。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远超县令。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人汗颜。


4.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当时中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不均衡、多态、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具有灵活和自由的优势。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塾生存发展,社会上也没有对私塾的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时期教育家的胸怀。


5.不惜一切代价做教育。抗战前全国有四亿人口,而当时西部只有一亿八千万人口。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有五千万人。当时,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全国的30%,人民美国的民生产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的国民政府居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介绍,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时,大学生不仅免交学杂费,日常午餐也免。如果学生上学仍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助学款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日战争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美国西部教育,并在西部省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自1937年底以来,国民教育部设立了22所国民中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