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

 我来答
历史小管家cc
2023-05-24 · TA获得超过177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9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0.2万
展开全部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好奇赵国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久?

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如果秦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的话,那么恐怕这偌大且虚弱的赵国便就再难以抵挡住了。

但是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史记.武安君列传》称:起虽胜,然折兵50万,另有一说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军30万”,不管30万也好、50万也罢,终究秦国惨胜而归,这个数字的伤亡的确也够强势的秦国喝一壶的。

据此,分析一下题中所问:

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所强调的一点就是“赵国名将”的存在,赵国飞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1、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2、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3、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如此看来,白起的丧命,廉颇、庞煖、李牧等人的鞠躬尽瘁,着实为苟延残喘的赵国延续了命数。

其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主要强调的是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正是由于邯郸之战的出现,才使得秦国稍事休息了数十载。如果说长平之战是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的战役,那么邯郸之战就是令秦国元气大伤的战役。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静雨8597
2023-05-20 · TA获得超过54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574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52.3万
展开全部
首先,长平之战中,秦军先后歼敌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给其他诸侯国带来了震撼。但是赵国全军覆没,秦国也死伤过半。为取得胜利秦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秦国在进攻赵国上再也没有办法拿出军队了,这也成为赵国得以坚持30多年的原因之一。

第二,秦国错失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长平之战后,赵国受到重创,其他诸侯国也被秦国实力所震慑。

在此背景下,按照白起的计谋,应该拿着长平之战的威力,以雷霆之势一举灭赵。但是当时的秦国丞相却因为种种原因,提出了不宜连续进攻,而应该休养生息的战略,并得到了采纳。由此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期,当然这一点也和上面的因素有关,当时的秦国的确需要休养生息。

第三,长平之战后,由于李牧将领还在,也是赵国存活30多年的支撑。李牧毕竟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维持赵国苟延残喘的唯一依靠。所以有着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长平之战后,李牧率军抵抗秦国的大军,但是因为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李牧最终惨遭杀害。在李牧被杀后的第7年,秦始皇嬴政最终消灭了赵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