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

 我来答
粉神厀
2013-10-26 · TA获得超过1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4万
展开全部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此可见“兴趣”不仅是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最大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呢? 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识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中去。例如:当幼儿通过操作获得初步摩擦生电概念之后,我又提供新的活动材料,幼儿去实验,极大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孩子们不仅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这一科学原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种让幼儿自己观察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的积极性也高。幼儿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一、 兴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学龄前期儿童兴趣活动的特征是,兴趣已在幼儿期就发生与发展,但兴趣多限于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上,而且,兴趣缺乏动机,并容易转移。而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使他感兴趣。因此,使幼儿对全部学习内容者都感兴趣,并轻松自如进行学习,就需要调动幼儿的意志活动参与,使其运用意志活动努力迫使自己去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 (一)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孩子有了某方面的兴趣便是某方面成功的一半。为何兴趣对幼儿如此重要呢?我们知道幼儿与成人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缺乏意志力。成人可以借助意志力的帮助去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幼儿则很难做到。他们愿做什么或不愿做什么几乎都由个人的兴趣左右。因此为使幼儿顺利的发展能力与品质,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与取得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幼儿兴趣的指向性,受先天素质的影响,如有的幼儿喜欢上语言课,而有的却对算术感兴趣。兴趣的后天培养、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如幼儿园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即可把幼儿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家长可用新颖的文具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作业上来,可见,兴趣对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起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学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现他们的科学潜能,以及对于他们将来学习科学,掌握科学技术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科学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幼儿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活动能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一个活动教师准备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活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激发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做法 尝试着在本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 ,自主发现、自主创新,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那么,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呢?认为要培养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做法有: (一) 以内容激发兴趣的做法 在内容选择上,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加强科技素质为核心,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幼儿易于理解和熟悉的内容。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内容是激发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做法之一。 1.内容符合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教师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不能只看结果,而要注重幼儿探究科学的过程。即要丰富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求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 2、 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好奇,好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a、贴近幼儿生活,丰富多彩、新颖有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b例如探索颜色变化的内容,对幼儿来说就没有必要让他们记住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混合变成什么颜色……而只要能激发他们发现、探索,尝试这—科学现象、对颜色变化的现象产生兴趣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现象和经验的水平上,过深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不适合的。 3、 内容循序渐进,呈层次性 科学教育的内容组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①明确在这一阶段要认知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哪些能力等。②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③、如观察“自然角”的教育活动,小班的幼儿主要是观察和协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喂食等)。中班的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值日生的形式,分工轮流照顾自然角的动植物,也可以集体清扫自然角,以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大班的幼儿可以独立的做好自然角的管理工作,自己分工,建立值日生交班制;头天的值日生能向第二天的值日生告知植物的生长情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清扫自然角,应自己准备工具,结束时会自己收拾整理工具,教师在幼儿劳动过程中只是独到检查作用。 4、 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应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二) 以方法激发兴趣的做法 1、 以实验操作法激趣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规律。幼儿天生好动,精力旺盛,让幼儿参加实践操作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幼儿通过亲自摸摸弄弄,就产生了兴趣,这种在活动中产生的直觉兴趣会进一步发展到认识兴趣。它对发展幼儿的智力、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植物吸水。发给幼儿每人一根豆芽和一棵芹菜,放入事先铁好标签的装有红墨水的饮料瓶里,引导幼儿观察豆芽和芹菜吸水后,根茎渐渐变红的现象,以及芹菜的茎将红墨水输送到叶里,从而了解植物根和茎的作用而教师在活动中既是合作者,与幼儿一起提问,一起回答,一起讨论;也是活动的引导者, 起到适时的点拨,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是活动的支持者,进一步地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2、 以游戏法激趣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如:四月下旬,正是白玉兰花开的季节,满园清香扑鼻。老师把孩子带到花园里看着,玩个“找一找什么香”的游戏,看看香气从何而来。有的把掉下来的花叶拾起来闻一闻,有的在树底下仰视着树枝上的花蕾,大家很快找到了是白玉兰树花发出的香味。为了便于孩子们的仔细观察,老师用竹竿钩了一些树叶和花,给孩子们一片树叶、一朵花,让他们仔细观察树的叶子和花的颜色、形状、闻闻它们的气味。最后,他们组织了找“白玉兰树”的游戏,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让孩子寻找白玉兰树,巩固他们上午对树认识。 3、 以问题情境法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产生联想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使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 教师提问首先要适合不同年龄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最后,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系统,使幼儿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以环境和条件激发兴趣的做法 著名心理学家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在科常区我们为幼儿安排了各种科学小实验,如:“会转动的纸棒”,为幼儿提供电池、纸棒、圆珠笔,让幼儿自己来动手操作、探索,从而来发现塑料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后会产生静电,静电会吸引纸棒顺笔杆牵引方向转动,引发幼儿对静电产生兴趣。在劳作区我们为幼儿安排了各种科学小制作。如:“蛋壳不倒翁”,为幼儿提供蛋壳、牙膏、彩笔、剪刀等,让幼儿试着做一做、画一画、玩一玩,从而来体验其中的乐趣,了解由于牙膏挤进蛋壳底部后,蛋壳的重心下移,呈上轻下重的状态,所以就不会倒了的科学原理。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四) 以情感激发兴趣的做法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 1、以师生情感激趣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幼儿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建立充满宽容、热忱和科学的指导态度,创设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这对提高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热爱孩子为前提,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科学活动全过程,倾注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幼儿的情感就会与教师建立积极的情感,能更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在科学活动中成为幼儿科学的帮助者,材料的提供者,成为幼儿的朋友,这样,幼儿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成功、感受、需要告诉老师和同伴,互相交流共享科学活动中的乐趣,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特别要注意体会孩子的心理,努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孩子们一致起来。幼儿缺乏感情认识,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此外,感染幼儿,使幼儿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去。 (五) 多渠道激发兴趣的做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在活动前会对活动进行细致的准备,包括有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力求做 到完美。当然,这样做无可非议,但是却使幼儿失去了对活动主动探索的愿望。《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活动前鼓励幼儿学习从不同渠道收取信息,扩大信息的来源。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使用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 (二)科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追求让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科学教育的教育组织策略是以听和看为主,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基本看不到幼儿乐于探索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有益经验。即使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教师也常常以“判官”的身份判断幼儿探究的对错,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而且教师总是禁不住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幼儿,从而使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长此下去,幼儿就会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从而逐渐丧失主动的探索精神。 建议: (一)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师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不能只看结果,而要注重幼儿探究科学的过程。即要丰富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求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 (二) 要重视幼儿的表达与交流。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差,决定着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当幼儿对一个问题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尝试,有了深入了解和深刻体验以后,都会产生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幼儿把探究过程和发现经过思维的梳理和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幼儿有了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就会有分享、有启发,在别人的肯定、质疑、讨论、争议中,幼儿的思维不断梳理,明析,逐步向正确的认知靠近。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中要给足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动幼儿表达与交流,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 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不同的幼儿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方式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多采取小组或个别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既有个体自主活动,又有小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成长。 总之,科学活动学习,兴趣为先。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学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实践能力。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年第09期电子杂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