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介绍影片《焦裕禄》
《焦裕禄》
划重点:纪实手法的审美效应
1990年,人物传记片《焦裕禄》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好评,“发行拷贝567个,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影片首轮发行量之冠。”这对当时被娱乐片垄断的电影市场来说,犹如雨后惊雷。导演王冀邢对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做了比较细致且巧妙的排演,在平凡中彰显不平凡,简单聊聊。
人物塑造。首先是环境烘托。兰考恶劣的地质环境和焦裕禄的忙碌,直观地展现出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干部,不分时间和地点,一心铺在工作上。他可能出现在大雪里、风里、雨里,也可能在老百姓断粮之时……,只要老百姓需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其次是对比。人有境界之别,但同时,人也是有感情的。受不了苦的技术员一度要离开,是焦裕禄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这种无需评判对错的对比,往往更让人沉吟。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离不开原型的感人,但也有李雪健老师的塑造,不动声色地还原了一个好干部。
情节铺排。“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最醒目的标识”,而焦裕禄用他眼中的平常,铸就了一个凡人英雄的不凡故事。在报告文学中,文字可以洋洋洒洒地将他的事迹跃然纸上,但是在影视作品中,时间有限,需要合理地取舍,尤其不能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
影片着重围绕焦裕禄工作历程和心理情绪展开,比如焦裕禄的四次流泪,当技术员要走的时候,他着急地哭了;当儿子要吃红烧肉时,那种为人父的亏欠,看了真让人难过;在老场长的病榻前,他哭了;而影片的高潮,群众为他撑腰,他既感动又难过。七尺男儿的眼泪,每一次都让人动容,为他的难过而难过。
纪实手法。随着观众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说教式的叙事,更喜欢通过视听反馈,给自己更多一点思考空间的电影。比如本片一个重要的看点——情绪的纪实或者说还原,一开场的葬礼和群众自发的请愿,全景式地俯瞰了焦裕禄兢兢业业的一生,这种感染力源自通过90分钟的观影,在内心深处为其折服而由衷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