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从心开始
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健康人生从心开始 作者:郭瑞增/主编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章
为自己的
心理状况把脉
一、健康的心理是明灯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它的光芒穿透了雾霾、烟尘,刺破了坚壁、重围,有了这盏明灯的指引,你的眼睛将更加明亮,你的内心将更加清醒,你的人生之途将更加顺利和光明。
以往人们都认为身体健康了,那就是健康的,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来自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那么,关注心理健康也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 何为心理健康
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人人都希望健康,都重视健康。有人曾这样说:“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而健康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基石。如果两者都拥有为100分的话,那么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十大标准,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段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那么怎样来准确描述健康的状况呢?日本学者提出了身体健康条件的“五快”和心理健康条件的“三良好”。
1.“五快”含义
(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不论何种饮食都吃得津津有味,能很快吃完一顿饭,并且吃完后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肠胃功能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能很快入睡,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的干扰。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中气充沛,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条理清楚。说话不觉吃力,没有欲说还休的疲劳感,没有反应迟钝、词不达意的现象。
(5)走得快:行走自如、协调,步履轻盈、有力,转体敏捷、准确,且反应迅速。
2.“三良好”含义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言行举止皆得众人认可;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能很快适应各种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待问题,办事能以现实为基础。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不管人际关系如何变化,都能保持恒久、稳定的适应性。
(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珍视友情,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举止得体,且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心理状况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距离,就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国外学者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1)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而国内学者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和角色特征。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情绪健康。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3)意志健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对社会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观念、动机、行为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5)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他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和角色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者应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一致表现。否则应考虑是否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另外,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行为还应与角色、身份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运动和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引起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因素也是复杂而多样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根据性质的不同,影响因素又可分为生物遗传性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和主观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
1.生物遗传性因素
生物遗传性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躯体素质因素、生物生化性因素和机体功能状态因素等。
(1)遗传因素。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的现象。遗传物质是指以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亲代的某些遗传性状有时没直接在下一代中表现出来,但只要遗传物质(某些基因)在后代基因型中存在,就说明有遗传发生。
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亲属中发生同类精神疾病的,比正常人口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根据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不同情况下同病的调查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而异卵双生子高于一般的普查所得。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如某个染色体缺失、重复、倒置、易位,可引起某些心理疾病。
(2)躯体素质因素。躯体素质包括体型大小、体力强弱、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疾病抵抗能力、损伤的恢复或代偿能力,对体力、精力消耗的耐受性等。它与机体的代谢类型、内分泌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及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生活经历有关,以往生活中外界有害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外伤及困难处境等,可以削弱(或增强)某一方面的躯体素质,形成特殊易感性(或耐受性),还可以全面削弱(或增强)躯体素质。
(3)生物生化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症、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以及高温中暑、放射性损伤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引起心理异常。
大量研究表明,一些主要心理的异常表现常与早年发育过程中受到严重损害有联系,孕期受到环境中有害因素影响,如辐射、药物和病毒,以及分娩时胎儿颅内损伤,早产与胎儿窒息等,都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或严重发育障碍,后遗智力发育迟滞,人格发展异常以至精神障碍、幼儿期某些疾病及感染,药物、煤气中毒、颅脑损伤等,也会造成心理异常。
(4)机体功能状态因素。机体功能状态指疾病发生时机体所处的生理状态,与以往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心理与躯体素质有不同的含义,它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是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例如,饥饿、过度疲劳、长途跋涉、分娩难产造成体力衰竭、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的功能状态,或酗酒、药物依赖所削弱的心理功能状态,极易诱发身体感染、工伤与交通事故以及心理异常。
儿童期间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功能状态,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心理与生理功能明显改变的生理状态,更年期性腺功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功能状态,老年期各种躯体功能逐渐衰退、防御与代偿功能削弱的功能状态,都成为某些潜在的心理异常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整个机体维护内部稳定的防御系统被突破的薄弱环节,即成为心理异常的诱发因素。
为自己的
心理状况把脉
一、健康的心理是明灯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它的光芒穿透了雾霾、烟尘,刺破了坚壁、重围,有了这盏明灯的指引,你的眼睛将更加明亮,你的内心将更加清醒,你的人生之途将更加顺利和光明。
以往人们都认为身体健康了,那就是健康的,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来自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那么,关注心理健康也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 何为心理健康
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人人都希望健康,都重视健康。有人曾这样说:“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而健康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基石。如果两者都拥有为100分的话,那么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十大标准,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段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那么怎样来准确描述健康的状况呢?日本学者提出了身体健康条件的“五快”和心理健康条件的“三良好”。
1.“五快”含义
(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不论何种饮食都吃得津津有味,能很快吃完一顿饭,并且吃完后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肠胃功能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能很快入睡,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的干扰。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中气充沛,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条理清楚。说话不觉吃力,没有欲说还休的疲劳感,没有反应迟钝、词不达意的现象。
(5)走得快:行走自如、协调,步履轻盈、有力,转体敏捷、准确,且反应迅速。
2.“三良好”含义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言行举止皆得众人认可;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能很快适应各种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待问题,办事能以现实为基础。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不管人际关系如何变化,都能保持恒久、稳定的适应性。
(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珍视友情,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举止得体,且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心理状况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距离,就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国外学者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1)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而国内学者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和角色特征。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情绪健康。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3)意志健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对社会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观念、动机、行为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5)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他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和角色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者应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一致表现。否则应考虑是否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另外,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行为还应与角色、身份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运动和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引起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因素也是复杂而多样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根据性质的不同,影响因素又可分为生物遗传性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和主观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
1.生物遗传性因素
生物遗传性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躯体素质因素、生物生化性因素和机体功能状态因素等。
(1)遗传因素。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的现象。遗传物质是指以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亲代的某些遗传性状有时没直接在下一代中表现出来,但只要遗传物质(某些基因)在后代基因型中存在,就说明有遗传发生。
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亲属中发生同类精神疾病的,比正常人口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根据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不同情况下同病的调查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而异卵双生子高于一般的普查所得。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如某个染色体缺失、重复、倒置、易位,可引起某些心理疾病。
(2)躯体素质因素。躯体素质包括体型大小、体力强弱、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疾病抵抗能力、损伤的恢复或代偿能力,对体力、精力消耗的耐受性等。它与机体的代谢类型、内分泌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及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生活经历有关,以往生活中外界有害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外伤及困难处境等,可以削弱(或增强)某一方面的躯体素质,形成特殊易感性(或耐受性),还可以全面削弱(或增强)躯体素质。
(3)生物生化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症、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以及高温中暑、放射性损伤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引起心理异常。
大量研究表明,一些主要心理的异常表现常与早年发育过程中受到严重损害有联系,孕期受到环境中有害因素影响,如辐射、药物和病毒,以及分娩时胎儿颅内损伤,早产与胎儿窒息等,都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或严重发育障碍,后遗智力发育迟滞,人格发展异常以至精神障碍、幼儿期某些疾病及感染,药物、煤气中毒、颅脑损伤等,也会造成心理异常。
(4)机体功能状态因素。机体功能状态指疾病发生时机体所处的生理状态,与以往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心理与躯体素质有不同的含义,它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是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例如,饥饿、过度疲劳、长途跋涉、分娩难产造成体力衰竭、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的功能状态,或酗酒、药物依赖所削弱的心理功能状态,极易诱发身体感染、工伤与交通事故以及心理异常。
儿童期间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功能状态,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心理与生理功能明显改变的生理状态,更年期性腺功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功能状态,老年期各种躯体功能逐渐衰退、防御与代偿功能削弱的功能状态,都成为某些潜在的心理异常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整个机体维护内部稳定的防御系统被突破的薄弱环节,即成为心理异常的诱发因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