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俗特色。
展开全部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艺术叫响全国。
齐鲁两俗并存,山东民俗自成系列。古时山东分为齐、鲁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风格的民俗并且一直相对存在,互相影响却又自成风格。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由于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至今山东还是被称为“齐鲁”。齐、鲁的不同民俗,形成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山东两大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年画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有“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到清末,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如今,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特别珍贵。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已行销省内外。杨家埠年画题材多样,吉祥活泼,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根据张贴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门画、炕头画等品种。杨家埠年画的功夫在版上。木版制作是个细致活,需要精雕细刻,有的木版能够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间艺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传下来的木版。刻好版,还要层层上彩,印在纸上,一幅年画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纯手工制作,大多是现场印制。
八大民俗叫响全国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移民民俗对山东的影响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希望我能帮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望采纳!
齐鲁两俗并存,山东民俗自成系列。古时山东分为齐、鲁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风格的民俗并且一直相对存在,互相影响却又自成风格。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由于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至今山东还是被称为“齐鲁”。齐、鲁的不同民俗,形成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山东两大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年画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有“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到清末,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如今,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特别珍贵。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已行销省内外。杨家埠年画题材多样,吉祥活泼,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根据张贴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门画、炕头画等品种。杨家埠年画的功夫在版上。木版制作是个细致活,需要精雕细刻,有的木版能够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间艺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传下来的木版。刻好版,还要层层上彩,印在纸上,一幅年画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纯手工制作,大多是现场印制。
八大民俗叫响全国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移民民俗对山东的影响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希望我能帮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望采纳!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能把当地食物特产及文化遗产都说一下么,谢谢。
追答
食物特产:东阿阿胶、德州扒鸡、周村烧饼、玉堂酱菜、乐陵金丝小枣(奥运会推荐食品)烟台苹果、莱阳梨、潍坊萝卜、章丘大葱、威海花生、沾化冬枣、肥城蜜桃、烟台张裕葡萄酒、青岛啤酒、崂山绿茶、日照绿茶、龙口粉丝、
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国家确定了六片四线一圈为重点、150处重要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在国家大遗址保护战略框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山东将以大遗址保护为重点和突破口,实施一系列重大保护工程,带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水平。
山东省是全国唯一一个“片、线、圈”都有项目列入的省份,所涉及的重点保护项目,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在国家大遗址保护战略框架中,我省共有13处大遗址入围,包括 “曲阜片区”(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大汶口遗址、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大运河山东段、齐长城、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古代盐业遗址群以及“十一五”6处重点大遗址(鲁国故城遗址、城子崖遗址、齐国故城遗址、桐林遗址、两城镇遗址、大辛庄遗址),涉及重点项目300余个。
我省南旺分水枢纽遗址、鲁国故城、大汶口遗址3个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被列入国家首批立项名单。
希望我能帮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望采纳!
展开全部
山东的民俗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
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
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
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
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
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
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
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及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时常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因
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
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
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齐鲁风俗虽有如
上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义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齐地化礼成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
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承文
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
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山东地区的民俗进一步统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
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
无大改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的影响,山东民俗开始向现
代化演进。“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发展,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深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仍沿袭着革命根据地的传统,甚至称青
年妇女为“识字班”的习俗都一如当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新风新尚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党和人民政府对社会上又复
燃的一些封建陋习,采取了种种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
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
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
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
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
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
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渔村以日照、荣成、蓬
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沿海地带居民,沿袭“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蓬、黄、掖的“买卖人”不仅在
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
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
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
山东的城市民俗也能独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类型。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旧街巷、老字号、古风古俗遍地。它同时又是一座泉城与湖城,北国江南的风采为
天下所独有。青岛是一座百年之间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现代城市的气氛最为浓烈。
烟台城市的发展,以明代防御所城为起点,在近代逐渐将周围村庄纳入市区,最能
显现城乡汇融、土洋并存的特色。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
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
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
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苍山兰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
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
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
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
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
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
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
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
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
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
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
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
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
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
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
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
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
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
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
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
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
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
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
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
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
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
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
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
山东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可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创办《歌谣》
,向全国征稿,当时山东即有人起而响应,搜集数十首山东民谣,在《歌谣》发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民间儿童游戏》等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
间,革命根据地军民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用以鼓舞军民的革命热情,一时成为风气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
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
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
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
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
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
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
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及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时常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因
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
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
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齐鲁风俗虽有如
上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义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齐地化礼成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
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承文
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
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山东地区的民俗进一步统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
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
无大改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的影响,山东民俗开始向现
代化演进。“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发展,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深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仍沿袭着革命根据地的传统,甚至称青
年妇女为“识字班”的习俗都一如当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新风新尚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党和人民政府对社会上又复
燃的一些封建陋习,采取了种种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
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
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
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
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
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
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渔村以日照、荣成、蓬
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沿海地带居民,沿袭“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蓬、黄、掖的“买卖人”不仅在
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
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
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
山东的城市民俗也能独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类型。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旧街巷、老字号、古风古俗遍地。它同时又是一座泉城与湖城,北国江南的风采为
天下所独有。青岛是一座百年之间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现代城市的气氛最为浓烈。
烟台城市的发展,以明代防御所城为起点,在近代逐渐将周围村庄纳入市区,最能
显现城乡汇融、土洋并存的特色。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
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
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
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苍山兰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
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
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
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
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
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
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
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
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
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
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
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
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
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
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
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
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
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
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
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
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
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
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
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
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
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
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
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
山东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可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创办《歌谣》
,向全国征稿,当时山东即有人起而响应,搜集数十首山东民谣,在《歌谣》发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民间儿童游戏》等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
间,革命根据地军民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用以鼓舞军民的革命热情,一时成为风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山东普通的节日习俗:
1.春节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2.济南泉水文化周
每年9月,在泉城广场会有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暨焰火晚会和体验泉水文化等活动;大明湖有铁人三项对抗赛;在南部山区亦有“南山戏水节”等。
3.蓬莱渔灯节
时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届时渔民纷纷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后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