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善?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慈善作为一种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事业,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至善价值取向,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一。从本质上来讲,慈善是一种超越性的大爱。
“至善”一词语出《大学》,《大学》开篇即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观点。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上天所赋予人的,纯粹至善之性,是人之明德,乃万善之本,故《大学》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体之明德而归于善。王阳明也认为:“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但要“达到至善”,仅从明明德的角度去努力还不够,还需要亲民。至善所提倡的正是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这种超越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中国古代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就确立“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作为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超越世俗的永恒价值。体悟天性与思想言论、事功业绩三位一体。“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但要做到“三不朽”以臻于至善甚至做到“三不朽”其中之一二,绝非易事。
和“三不朽”的观点类似,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至善包含德性与幸福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德性当然是至上的善,但本身还不是完满的善即至善,只有配以与德性相当的幸福才可说是完满的善。而要实现人类的幸福,必然要立言与立功。因此,至善作为一个道德目标,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让我们敬畏不已。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结论的第一句后来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即“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定律。”
首先,选择了至善的价值取向,就注定了慈善要追求纯粹性。唯有纯粹性的不寻求慈善和道德以外其他目的的慈善才体现着这种至善的价值。至善的道德理想,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真正到达。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我们不能因为一时或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这一追求,就在价值取向上放弃对至善的选择。
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越是要在心中保留一片道德的净土,越是要坚持做纯粹慈善,越是要守住道德的制高点,越是要追求至善的信仰。人类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灵性和悟性。神性、动物性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是超越自身动物性的物质欲望,超越任何名目的一己之私成就神性,还是被自身动物性的物欲所控制自甘与一般动物为伍,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慈善所体现的就是超越动物性成就神性的至善的价值取向,这自然是人类实现“三不朽”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一。
其次,慈善体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大爱,本质上是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道德权利和义务。慈善应该有张载“民胞物与”的气度和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实践精神,必须完成对自身的超越。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的探索之路上,布满了荆棘与坎坷。不能超越自身,就会为困难所吓倒,为人言所动摇,就会失去朝至善目标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了我们要做到纵目驰骋,就要首先完成在高度上超越,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超越现有的高度,才可能有更广阔的视阈。慈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于人本身所固有的动物本能和个体私欲的超越。
慈善是发自人类生命最本源的东西,彰显着人性最本质的价值,体现着人类对道德至善性的执著追求。慈善超越个人、超越种族,更超越意识形态;超越财富、超越生命、更超越时空。非功利性是慈善超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道德至善性的具体准则。非功利性要求不能把个人利益得失作为慈善价值判断标准,也要求人们不能仅仅考虑物质追求,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升华。
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大爱的体现,慈善与两性之爱、骨肉之亲、朋友之情等等那些以自己为核心的“水波纹”式的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超越了爱情、亲情、友情,是一种对天下百姓乃至全人类、全宇宙的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大爱。有了两性之爱、骨肉之亲、朋友之情,我们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像儒家所说的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进一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善待他人和社会。有了大爱,就能得到一种超越的自由,会变得包容和大气,会拥有忍辱负重的胸怀和极强的意志力,个人的“小我”也会服从“大我”。 有了大爱,就会有深深的百姓情怀和全人类的立场,就会有以天下事为自己家的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有了大爱,就能忍得下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苦楚,就可以为国家民族复兴、人民富强改良“土壤”、培育“良种”摩顶放踵而不以为苦。
作为一种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道德权利和义务,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正如墨子所说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的伟大实践,仅有富人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慈善不仅需要职业慈善家,还需要慈善职业家。每个有志于慈善的人都可在慈善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到慈善中来,享受慈善所带来的道德权利和义务。
最后,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老百姓之间大爱的传递。作为一项道德事业,慈善的原动力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超越自我的冲动,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非道德目的的行为。与社会救助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慈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慈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任何政治上的强制和所谓的被慈善、索捐、摊派都与慈善的本质和慈善的志愿精神相悖。要保持慈善的纯洁性和纯粹性,就要保持慈善的民间性。
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对自己的服务。一方面,慈善是老百姓对老百姓自己的善,体现着老百姓之间爱的传递,这种传递是老百姓之间基于相互信赖的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慈善是老百姓自觉主动地表达善的行为,是老百姓追求道德至善性的实践过程。非功利性,要求慈善既不歧视别人,也不否定自己,体现了慈善对人格平等的尊重和关怀。也就是说,任何人参与慈善都不能把他人当作实现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工具。这说明慈善本质上具有平民特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老百姓服务的慈善就是平民慈善。是否有着老百姓的立场十分重要,如果我们是站在救世主的立场上,认为为老百姓做事,是代表上帝去恩赐、施舍他们,这就不叫平民慈善了。无论是出资人、慈善机构还是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慈善项目的运作管理需明确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是合作,合作的双方就有权利和义务,也不存在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慈善机构和慈善工作者,只是爱心传递的一个环节而已。
明确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的观念,就能激发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使社会大众参与到慈善的过程中,共同享受大爱的滋润。(任俊华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部)
展开全部
“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慈善事业的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深刻地勾画出了慈善事业的全部活动和真谛。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也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深刻地勾画出了慈善事业的全部活动和真谛。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也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