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经济学中“外部效应理论”,最好举下例子。谢谢了

 我来答
Sdffgghjhgffff
2021-12-18 · TA获得超过1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2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6万
展开全部
外部效应分析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概况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河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正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说: 相关书籍“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外部效应理论指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的形成原因 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总之,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效应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只采用如下分类:以外部效应产生的后果对于承受者的损益而言,有益则称为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有害有损失则称为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前者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为第三方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收益或福利,但却不能得到回报或报酬。譬如高科技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部分社会成员将会免费使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例如工厂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又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音,一般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进行补偿。 编辑本段中国税收的外部效应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长期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自由、全面、大量的流动,使得世界各地日益融合,相互依赖和制约,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它包括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它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国内政策或制度具有超出一国范围的影响,因此会引起与国内传统政策或制度之间的冲突,因为这些政策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出以前封闭的经济环境及提出这些政策或制度时的考虑。比如在税收方面就尤为明显。 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在国家间的贸易受到极大的控制或限制、几乎还不存在大量资本流动时,就已形成和发展。那时,高额关税和商品流动的自然障碍阻碍了贸易的发展,资本流动也受到禁止,或至少受到严格限制。在当时的环境下,企业大都在其国内从事经营,大多数个人在其法定居住所在国从投资或经营中取得所得。因此,各国的税务当局可以对贸易额、企业利润、个人所得和消费征税,不会与其他国家的税务当局发生冲突。在上述状况下,“属地原则”的采用使政府有权对其地域范围内的全部所得和活动征税,不会引起冲突和麻烦。执行一国制定的税收政策可以不必考虑其对他国的影响,同样,该国政策制定者对他国的税收政策也不感兴趣。 经济全球化使一切发生改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行为极大地受到其他国家政府行为的限制,经济全球化使税收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 编辑本段环境透支的“外部效应” 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很不幸的是,中国在“效率优先”的大前提下,歪曲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也注定我们要为此付出代价。可以发现,在我们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外部不经济”现象。有人称这是多年来“GDP考核标准不当”所致,笔者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我们如何使这两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市场失灵”表现。“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是指不会因为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而非排他性则指产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就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某人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并不能制止他人呼吸。环境问题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告诉我们,“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假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无疑就会发生“市场失灵”。这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会带来一种无法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成本,就会产生一种“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环境问题就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外部性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意由生产者消费活动所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英国学者大卫.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图》中倡导一种“总经济价值”,在他的理论中,总经济价值=实际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它告诉我们,总经济价值不仅仅包括资源环境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情况,也包括通常与使用无关的资源环境价值,即存在价值,还包括介于使用价值与存在价值之间的“选择价值”,即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存在着可能失去的机会价值。这个公式与“外部性”理论不谋而合。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我们根本无法界定其产权,可是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又会对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得不靠政府的干预和社会矫正,如干预不及时或不妥当,则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要使总经济价值最大,我们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长期以来,对环境外部性认识的不足,是产生环境严重透支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经济学也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一是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二是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福利。在这次“绿色中国”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提出“考核官员的环保责任”,这也是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使“总经济价值”最大,就要使我们的GDP不仅仅反映经济福利,也要反映一国社会福利(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的原因和事例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可以认为,外部效应的产生并不是任何人蓄意造成的。外部效应是产生于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没有想到的结果或者影响,它是随着生产或消费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那么外部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产权界限不明 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 权益界限不明晰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 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内部化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正确认识大城市中各种客运方式外部成本及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措施,将有利于构筑公平合理的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从而解决困扰大城市发展 编辑本段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或厂商承担其市场上的行为的全部后果。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经济学称此类现象为外部性或外部效应。外部性对经济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与市场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不足相反,市场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供给过量。因为生产者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实际面对的成本(privatecost,私人成本),不考虑给别人造成的成本(损害)。这样,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成本就低于社会成本(socialcost,经济中所有个人所承担的成本),从而由私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高于由社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的含义(布坎南) 如果一方(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影响到另一方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而没有定价,那么就可以说存在着外部效应. 如果用效用函数来说明外部性,则为: UA=UA(x1,x2,x3,…,xn,y1) 即一个人A的效用,不仅受其控制的活动x1,x2,x3,…,xn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活动Y1的影响. 2,外部效应的分类 按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有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按影响的范围分,外部性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 生产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 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1)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其他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益。 (2)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某一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益。 (3)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其他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损。 (4)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某一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损。 (5)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某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6)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其他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7)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某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损。 (8)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其他企业的 生产活动而受损。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撯俋
2013-12-17 · 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1万
展开全部
外部效应 百科名片 负外部效应分析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概况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河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正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说: 相关书籍“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外部效应理论指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的形成原因 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总之,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效应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只采用如下分类:以外部效应产生的后果对于承受者的损益而言,有益则称为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有害有损失则称为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前者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为第三方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收益或福利,但却不能得到回报或报酬。譬如高科技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部分社会成员将会免费使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例如工厂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又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音,一般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进行补偿。 编辑本段中国税收的外部效应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长期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自由、全面、大量的流动,使得世界各地日益融合,相互依赖和制约,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它包括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它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国内政策或制度具有超出一国范围的影响,因此会引起与国内传统政策或制度之间的冲突,因为这些政策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出以前封闭的经济环境及提出这些政策或制度时的考虑。比如在税收方面就尤为明显。 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在国家间的贸易受到极大的控制或限制、几乎还不存在大量资本流动时,就已形成和发展。那时,高额关税和商品流动的自然障碍阻碍了贸易的发展,资本流动也受到禁止,或至少受到严格限制。在当时的环境下,企业大都在其国内从事经营,大多数个人在其法定居住所在国从投资或经营中取得所得。因此,各国的税务当局可以对贸易额、企业利润、个人所得和消费征税,不会与其他国家的税务当局发生冲突。在上述状况下,“属地原则”的采用使政府有权对其地域范围内的全部所得和活动征税,不会引起冲突和麻烦。执行一国制定的税收政策可以不必考虑其对他国的影响,同样,该国政策制定者对他国的税收政策也不感兴趣。 经济全球化使一切发生改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行为极大地受到其他国家政府行为的限制,经济全球化使税收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 编辑本段环境透支的“外部效应” 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很不幸的是,中国在“效率优先”的大前提下,歪曲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也注定我们要为此付出代价。可以发现,在我们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外部不经济”现象。有人称这是多年来“GDP考核标准不当”所致,笔者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我们如何使这两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市场失灵”表现。“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是指不会因为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而非排他性则指产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就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某人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并不能制止他人呼吸。环境问题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告诉我们,“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假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无疑就会发生“市场失灵”。这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会带来一种无法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成本,就会产生一种“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环境问题就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外部性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意由生产者消费活动所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英国学者大卫.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图》中倡导一种“总经济价值”,在他的理论中,总经济价值=实际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它告诉我们,总经济价值不仅仅包括资源环境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情况,也包括通常与使用无关的资源环境价值,即存在价值,还包括介于使用价值与存在价值之间的“选择价值”,即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存在着可能失去的机会价值。这个公式与“外部性”理论不谋而合。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我们根本无法界定其产权,可是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又会对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得不靠政府的干预和社会矫正,如干预不及时或不妥当,则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要使总经济价值最大,我们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长期以来,对环境外部性认识的不足,是产生环境严重透支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经济学也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一是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二是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福利。在这次“绿色中国”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提出“考核官员的环保责任”,这也是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使“总经济价值”最大,就要使我们的GDP不仅仅反映经济福利,也要反映一国社会福利(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的原因和事例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可以认为,外部效应的产生并不是任何人蓄意造成的。外部效应是产生于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没有想到的结果或者影响,它是随着生产或消费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那么外部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产权界限不明 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 权益界限不明晰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 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编辑本段外部效应内部化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正确认识大城市中各种客运方式外部成本及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措施,将有利于构筑公平合理的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从而解决困扰大城市发展 编辑本段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或厂商承担其市场上的行为的全部后果。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经济学称此类现象为外部性或外部效应。外部性对经济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与市场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不足相反,市场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供给过量。因为生产者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实际面对的成本(privatecost,私人成本),不考虑给别人造成的成本(损害)。这样,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成本就低于社会成本(socialcost,经济中所有个人所承担的成本),从而由私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高于由社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的含义(布坎南) 如果一方(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影响到另一方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而没有定价,那么就可以说存在着外部效应. 如果用效用函数来说明外部性,则为: UA=UA(x1,x2,x3,…,xn,y1) 即一个人A的效用,不仅受其控制的活动x1,x2,x3,…,xn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活动Y1的影响. 2,外部效应的分类 按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有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按影响的范围分,外部性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 生产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 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1)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其他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益。 (2)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某一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益。 (3)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其他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损。 (4)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某一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损。 (5)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某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6)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其他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7)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某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损。 (8)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其他企业的 生产活动而受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