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8-11-16
展开全部
李世民既是千古明君,又是卑污小人。
遍寻中国封建王朝大大小小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算是至为卓越的一位。他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伟大的“千古一帝”。”他劝父起兵晋阳,动摇暴隋根基,并南征北战,慑服各路诸侯,为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立下头功;他即位之后,勤政纳谏,创下历史上最著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辉煌打下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他善于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被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他视野广阔,充满自信,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实际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各国使臣和留学生学习大唐文化风物。
说其是政治理论家也不过分,他撰写《帝范》13篇交给太子如何做皇帝,在宋人编著的《唐会要》等,对太宗的政治理论也有相当多的描述。李世民也是诗闻名当世,他的飞草书法也开创了行书镌碑的先河。可以说,作为政治家李世民的地位几乎是无人企及的。
但李世民是人,不是神,在他的身上也存在着人性的弱点,甚至是和儒家道统格格不入的污点,算的上是个卑污小人。
这些人生污点和弱点,在后世明宪宗时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得清清楚楚:“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即唐太宗在正心修身方面有亏,说到底是个人品质有问题。这里的有愧“二帝三王”食指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弑兄杀弟。
不过,客观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高祖李渊能夺天下,史书一般认为是世民首倡之功,而且在剪除各路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李世民周围形成了一个武将集团。但是西安应允封世民为太子,继而食言改封长子元吉,才酿成兄弟相残的悲剧。所以,“玄武门之变”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李渊。弑兄杀弟,算不上是人格之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力之过。但是,世民弑兄杀弟灭侄之后将嫂子和弟妹纳为妃子的作法就有些违背纲纪伦常了。史家为了溢美太宗,不惜将李渊父子拥有夷狄血统来掩过,以为那是人家胡人乱伦习惯。不过,从世民残忍杀侄的做法看,则更像是报复。而且是灭绝人性,霸道荒淫的报复。值得一提的是,世民霸占的齐王元吉杨淑妃本是隋炀帝杨广的小女儿,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这就意味着世民兄弟二人都存在着奸淫二世表姑的乱伦嫌疑。也正因为这段乌七八糟的关系,李世民和杨淑妃所生吴王李恪虽然文武兼备、英明卓然,但终究背负着血缘上的孽债负担,在争夺太子的斗争中注定是个失败者。而这,均与世民的欺嫂霸弟妹的人格污点有关。
再说,李世民也难称是个孝子。对高祖李渊一直是采取“逼”的态度。一是李氏父子未起兵前是太原留守,本为皇帝所不信任。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为了让老父李渊起兵,设下美人计让李渊上套不得不反,这是一逼;二是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高祖三天后就将帝位传给世民,这是更残忍的逼迫。这次不动声色的“逼父”设计得异常虚伪而煽情,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里,李渊的“抚”其实是怕,世民的“恸”则是做戏。更吊诡的是,世民竟然“跪而吮上乳”,大有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之责转移到老父那里的意味。也正因为如此,在李世民最为人称道的善于纳谏政绩,《剑桥中国隋唐史》异乎寻常地评价为李世民“虚伪”----在我看来,李世民的虚伪是权术,而且早就用在了对付老父的身上。
汉唐盛世,这个不假。但翻开其另一面,也有“脏唐烂汉”的说法。这里的“脏”和“烂”就是指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品行不端,纲常沦丧,宫闱秽乱。有唐宫室的秽乱,更是始自李世民。李世民能够欺嫂霸占弟妹,号称仁孝的高宗李治亦可以和世民的才人武则天暗通款曲,以至于这种蒸母乱伦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则天女皇也是了得,在拥纳面首方面毫不避讳,和尚道士街头混混都不放过。至若太宗曾孙,唐明皇李隆基在学曾祖、祖父乱伦方面一点也不落后,竟然将寿王李瑁之妃杨玉环纳为己宠,以乱伦的名义成就了一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浪漫爱情。
讽刺的是,有唐一代三位最有作为的皇帝竟然都是沦丧纲常之辈,而太宗世民尤甚。可见,评价历史人物,是不能够以凡人的“好坏”绝对论定的。尤其是那些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以人格品行去评价,就会消减其历史功绩。今人评价历史,还是要做个二分法,求个辨证为好。
遍寻中国封建王朝大大小小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算是至为卓越的一位。他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伟大的“千古一帝”。”他劝父起兵晋阳,动摇暴隋根基,并南征北战,慑服各路诸侯,为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立下头功;他即位之后,勤政纳谏,创下历史上最著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辉煌打下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他善于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被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他视野广阔,充满自信,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实际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各国使臣和留学生学习大唐文化风物。
说其是政治理论家也不过分,他撰写《帝范》13篇交给太子如何做皇帝,在宋人编著的《唐会要》等,对太宗的政治理论也有相当多的描述。李世民也是诗闻名当世,他的飞草书法也开创了行书镌碑的先河。可以说,作为政治家李世民的地位几乎是无人企及的。
但李世民是人,不是神,在他的身上也存在着人性的弱点,甚至是和儒家道统格格不入的污点,算的上是个卑污小人。
这些人生污点和弱点,在后世明宪宗时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得清清楚楚:“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即唐太宗在正心修身方面有亏,说到底是个人品质有问题。这里的有愧“二帝三王”食指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弑兄杀弟。
不过,客观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高祖李渊能夺天下,史书一般认为是世民首倡之功,而且在剪除各路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李世民周围形成了一个武将集团。但是西安应允封世民为太子,继而食言改封长子元吉,才酿成兄弟相残的悲剧。所以,“玄武门之变”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李渊。弑兄杀弟,算不上是人格之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力之过。但是,世民弑兄杀弟灭侄之后将嫂子和弟妹纳为妃子的作法就有些违背纲纪伦常了。史家为了溢美太宗,不惜将李渊父子拥有夷狄血统来掩过,以为那是人家胡人乱伦习惯。不过,从世民残忍杀侄的做法看,则更像是报复。而且是灭绝人性,霸道荒淫的报复。值得一提的是,世民霸占的齐王元吉杨淑妃本是隋炀帝杨广的小女儿,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这就意味着世民兄弟二人都存在着奸淫二世表姑的乱伦嫌疑。也正因为这段乌七八糟的关系,李世民和杨淑妃所生吴王李恪虽然文武兼备、英明卓然,但终究背负着血缘上的孽债负担,在争夺太子的斗争中注定是个失败者。而这,均与世民的欺嫂霸弟妹的人格污点有关。
再说,李世民也难称是个孝子。对高祖李渊一直是采取“逼”的态度。一是李氏父子未起兵前是太原留守,本为皇帝所不信任。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为了让老父李渊起兵,设下美人计让李渊上套不得不反,这是一逼;二是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高祖三天后就将帝位传给世民,这是更残忍的逼迫。这次不动声色的“逼父”设计得异常虚伪而煽情,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里,李渊的“抚”其实是怕,世民的“恸”则是做戏。更吊诡的是,世民竟然“跪而吮上乳”,大有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之责转移到老父那里的意味。也正因为如此,在李世民最为人称道的善于纳谏政绩,《剑桥中国隋唐史》异乎寻常地评价为李世民“虚伪”----在我看来,李世民的虚伪是权术,而且早就用在了对付老父的身上。
汉唐盛世,这个不假。但翻开其另一面,也有“脏唐烂汉”的说法。这里的“脏”和“烂”就是指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品行不端,纲常沦丧,宫闱秽乱。有唐宫室的秽乱,更是始自李世民。李世民能够欺嫂霸占弟妹,号称仁孝的高宗李治亦可以和世民的才人武则天暗通款曲,以至于这种蒸母乱伦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则天女皇也是了得,在拥纳面首方面毫不避讳,和尚道士街头混混都不放过。至若太宗曾孙,唐明皇李隆基在学曾祖、祖父乱伦方面一点也不落后,竟然将寿王李瑁之妃杨玉环纳为己宠,以乱伦的名义成就了一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浪漫爱情。
讽刺的是,有唐一代三位最有作为的皇帝竟然都是沦丧纲常之辈,而太宗世民尤甚。可见,评价历史人物,是不能够以凡人的“好坏”绝对论定的。尤其是那些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以人格品行去评价,就会消减其历史功绩。今人评价历史,还是要做个二分法,求个辨证为好。
2013-12-30
展开全部
李世民绝对是明君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30
展开全部
史学评价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30
展开全部
总体是明君,因为唐朝是他马革裹尸建立起来的,仗都是他打的,虽然他玄武门事变但也是逼不得已,而且他听忠言,远小人,但是到了后期他就骄傲自满了,犯了一些错误,而且他很好色,但是总体上是明君,贞观之治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总之历史上对其评价是明君,在众多君主之中没有几位能听得进去忠言,而其能听得进去忠言,免酷刑.所以总体说来是好君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